早些年的偶遇利特確實沒什么印象,自他出道后印象逐漸就有了。雙方巧遇的次數實在太多,巧到這個份上,不免就讓當紅愛豆懷疑對方是私生,愛豆對這種人物很敏感。
利特還防備過對方一段時間,偶然碰到會立刻掉頭的那種防備,但高考狀元的新聞一出,愛豆就知道,他絕對是誤會了。這種天才少女怎么可能追星,可能真的是巧合。
“巧到那個份上你不是說走到哪都能遇到”
“我以前也懷疑過啊,但她不是導演么,很可能是她到處跑在選景,我恰好主要在電視臺周圍活動,我們也經常能碰到電視臺的人啊。”利特自我合理的解釋是,“我估計不是我們經常巧遇,而是我誤會她了,就記下了她的臉,每次見到就會印象深刻,造成我誤會的更深。”
多少也算得上學霸的曹硅賢接受了這個解釋,“視網膜效應。”看他不解,科普一波,“就是我們越關注什么就越覺得那個東西經常見到,實際上只是因為你關注了,才會產生的錯覺。類似你想買某個耳機好了,你就會覺得滿大街都是那個耳機,可能是廣告牌也可能是佩戴的人。”
學霸擺手表示不重要,“你繼續。”
跟學霸一詞毫無關系的隊長懷疑被忙內鄙視了,又沒證據,就繼續道,“沒了。”
“沒了”
“沒了。”
“只是偶遇過沒打過招呼”
“不認識突然上去打什么招呼,多奇怪。”
更奇怪的情況發生了,利特就開啟了只要有空就去二手書店轉一圈的日常,那個日常里他反而不太容易見到李永熙,對方要上學,也不是每天都去媽媽店里的。何況利特的行程也很多,同樣不可能天天蹲守二手書店。
陌生人的時候雙方走哪都能碰見,想熟悉起來了,又遇不到了,利特算是明白了什么叫視網膜效應,一切都是他的錯覺而已。
錯覺的對象問他想不想聊聊,利特就知道他找對了人。原先是不確定,四個嫌疑人呢,她在沒露臉時嫌疑最大,露臉后反倒嫌疑最小。只是這位相對好找,多少有點公開信息,不像其他三個就真的是路人,硬湊上去說什么欠條,很容易出問題,還是圈內人好溝通。
圈內人非常好溝通的跟他說,欠條什么的純屬巧合。
“有個傻子想潛規則我,我認識警察局的高層,舉報那人販毒,欠條是搜查令弄出來的,我去警察局的時候看到了,就帶出來了。之所以會認識欠條是看過你的新聞,知道你也挺慘的。我本來覺得我最慘,一下發現更慘的好像就沒那么慘了,所以才想給你。沒直接給,是嫌麻煩。”
李永熙對摯友很信任,所以哪怕他們在某種意義上算是初次相識,也很直接的把瞎話編得很不走心。
這段基本由陌生人告知的前因后果,信息量過大,大到利特沉默了很長時間,才說起過于繞了八百個彎子才找到她的過程。這段話的落點不是,我為什么要找到你,而是,既然我都能找到你,你之前做的事可能不安全,你需要再像個辦法,讓自己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