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魔術師還在努力練習中,而韓社長則是在這段時間,廣交朋友。沒辦法,真的太多人想跟她交朋友。
六月末,onair再度有新劇要殺青的消息,讓包括三大臺在內的所有電視臺出動,因五月的那部劇已經出口大陸,單集四十一萬美金。
如果沒有非人類刷新的新歷史,那今年真正刷新歷史的就是人類宋景。而不管是非人類還是人類都隸屬于onair,這塊招牌被打磨的金光閃閃,自然所有人都想來蹭一波財富光環。
那幾天張世元走路都帶風,還跑來跟社長說,我們要不要簽一個導演
副社長所謂的簽導演是指公司跟導演簽長約,簽下這個人作為人才培養,而不是單獨合作一部作品就拉倒。
“你想簽人”
“你不想”
張世元覺得公司遲早要簽人,不如就趁著發現了人才的時候果斷簽下,“申元浩之前只是個綜藝d沒錯,但他的控場能力被綜藝打磨的很好,我去盯過他一段時間的拍攝,不放心新人。以新人論,很有點意思,意外的有天賦。他那邊也快殺青了,正好有作品要上,在他還是新人的時候簽,比他的作品上了再簽更好談。”
這話講得韓沐妍想笑,這人還真是伯樂,很會挖掘人才,不過,“我們可以跟他簽部頭約,簽人就沒必要了。”
“為什么”張世元不解,“你介意他是kbs出身”要是論培養自己的人才,那當然是從一張白紙養起對公司的忠臣度最高。
韓沐妍搖頭,“我沒有簽人的計劃,以后都沒有,導演、作家,這些都沒有,我就想要一個純粹的制作公司。”
張世元聽不懂了,“你是說就算我們真正成為第四大,你也不準備養創作團隊”那我們以后拿什么跟別人競爭純靠對外合作,那資金壓力會隨著公司的體量壯大翻倍疊加的,不合算啊。
培養自己的人才儲備是所有在創作領域的公司都會做的事,本質上就是增加同行之間的競爭力。比如一個小作家養成大作家,那即便作家出去單干了,彼此之間的香火情,也會讓作家在挑選合作方時,更偏向老東家,怎么都是知遇之恩。導演也是一樣。
當公司的體量大到一個極限,比如三大臺,比如三大制作公司,他們互相之間的差距已經微乎其微,此時拼的就是誰的人才庫里擁有的千里馬更多,就更能壓縮制作預算,或者說是更容易出精品,未必能保證賺錢,但運作項目的風險會被大大降低。
換句話說,大公司不養創作團隊,非常奇怪。
韓沐妍剛想解釋自己為什么不想養,張世元已經改了說法。
“那我們就不簽人,簽部頭約。”不需要社長解釋緣由的副社長講,“新人期是創作靈感最旺盛的時候,精力也更強,我們簽他五部部頭約還是三部,先把油水炸出來,之后再看,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