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雨,你天生就是這碗飯的人,怕就怕,這份天賦能成就你,也會毀了你。”
這話,是林疏雨媽媽臨終前送給她的諫言,或者說,是預言。
林媽媽是女兒的母親,也是女兒的老師。早年是昆劇戲團的當家花旦,自小練的是童子功,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些時也命也的意思,偶然加入了一個劇組成了演員、明星,還嫁給了導演,繼而生下了林疏雨,也就退圈,相夫教子。
八十年代末,社會風氣即開放又保守,兩極分化。有結婚、離婚還上趕著給人當情婦的女明星們,也有婚后就徹底遠離了名利場,回家洗手作羹湯的婦人,林媽媽就后者。
這背后沒有什么誰為誰犧牲或者誰把誰逼迫的故事,就是很單純的林媽媽自己想要回歸家庭,想當個小婦人,過點煙火日子。
林家的日子如果不算職業特性,平時看起來跟別人家也沒什么不一樣。而父母的職業特性給女兒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林疏雨小小年紀就很有靈氣,善于模仿,共情能力也強,說哭就哭說笑就笑,自會走會跑就跟著媽媽出入劇團,林媽媽還指著女兒真能登臺當個花旦。
但戲子的童子功那可就太苦了,林媽媽舍不得,帶著女兒邊是教邊是玩,也沒有下死手一定要她按規矩來。直到孩子展露了天賦,劇團的老師傅見獵心喜,想認真收徒,磕頭敬茶的認真,林媽媽左思右想后,到底還是不舍女兒荒廢了天賦,答應了。
還是那句話,戲子的童子功太苦了,苦到林疏雨小朋友出于愛好勉強堅持了半年,實在堅持不下去,哭唧唧的被同樣雙眼泛紅的媽媽給抱回家,又變成媽媽當老師,女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就這么疲軟的學習態度,小林還是展露了天賦。
都是新時代了,戲子想登臺又不是只能去劇院。母女倆折騰的林爸實在看不下去了,這娘倆在家好兩天鬧兩天的,倒霉的不全是他么。為了日子能平順些,林爹突發奇想,主要是劇組剛好缺一個小演員,就把女兒帶過去了。
林疏雨小朋友才小學三年級就跑去劇組混日子了,每年寒暑假都去,說她是童星吧,沒什么人認識她,但在特殊文藝片領域她很有名。
林爸就是個混地下電影的,一家子都是安貧樂道的藝術家。賺不了什么大錢,三年五載的拍個電影還虧一場,只能去電視劇片場當個攝像賺點錢補貼家用,成天就是窮開心。
時不時在地下電影的小圈子里轉悠,林疏雨小朋友扮演的角色,不是什么小乞丐就是老社會被賣的童養媳,再不然還有什么雛雞,都是一些很邊緣的角色,也都是一些上不了院線的電影。
但林疏雨玩的很開心啊,她喜歡奇形怪狀的叔叔阿姨們,也喜歡鏡頭里好似另一個人的自己,多有趣啊。
這樣的日子如果一直過下去或許就沒有后來的故事了。后來的故事急轉直下,劇組去山區拍攝,碰上泥石流,兩死十三傷,林爸僥幸撿回了一條命,身體卻衰敗下去,需要錢吃藥,需要錢維持。
起初當然是四處借錢,能借的都借了,依舊是杯水車薪。林爸的朋友上門幫忙,給錢給物,可想著到底救急不救窮,那位兄弟就問林媽,嫂子,還有沒有心氣再回到鏡頭前,不說什么主角配角,哪怕就是個路人甲,三瓜兩棗的總歸有點收入。
林媽自然是點頭,沒可能不答應。林媽帶著女兒又進入了影視圈,這次卻是拍電視劇了,沒有說拍電視劇不好,對這個家庭來說拍電視劇可太好了,劇組多,需要的角色也多,來錢快啊。
一次偶然的機會,林疏雨也站在了電視劇的鏡頭前,演一個小公主,角色一炮而紅。到她初中,才真正成了家喻戶曉的童星。
童星來錢就更快了,童星漸漸被更多人認識,有了更大的名氣,也吸引了更多所謂的知名導演的關注。就這么一部戲接著一部戲的拍,外界滿是贊譽,說孩子天賦卓絕,媽媽卻越來越擔心,孩子的性子越發更古怪。
彼時林媽媽已經成了女兒的經紀人,兩母女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黏著,女兒自小有靈氣媽媽早已知曉,可女兒飾演太復雜,底色太陰暗的角色會許久都出不來戲,走不出角色帶給她的影響,這是林媽媽后來才發現的。
小孩子才能飾演多復雜的角色,逐漸邁向成熟的少女飾演的角色愈發復雜。林疏雨初期演的都是小配角,主要是年紀太小,張開了,從女童成了少女就開始演有名有姓的配角,這些配角里三不五時會出個刁蠻的、惡毒的人設,要是電視劇的拍攝期很長,林疏雨偶爾會混淆自己和角色,她的天賦不全然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