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錯,六位夫子坐的就是這樣的近。
作為搭積木高手的盛苑,搭眼看了看試卷上的九個圖案,毫不猶豫地將“正圓形、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六邊形、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梯形”一一放好,只用了兩三個呼吸的工夫。
“很好。”第二個夫子點頭。
于是第三個夫子無縫銜接的喚她過去。
“你能背九九么”
盛苑點頭過后,朗聲誦出。
夫子說的九九,其實指的就是九九口訣,盛苑前世小學一年級就背過。
她隱約記得她前世所在時空的華夏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廣泛運用這個口訣,似乎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已知最早使用的九九歌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九九歌的九九,就是取名開頭這句話的前兩個字。
還是大約在宋朝的時候,九九歌的順序才和現代的九九乘法口訣一樣,是從“一一如一”開始,到“九九八十一”止。
盛苑前世熟練記誦的九九口訣共八十一句,俗稱大九九,這個口訣最早見于清朝陳杰著的算法大成。
據說還有一種四十五句,俗稱小九九的口訣,源于元朝朱世杰所著的算學啟蒙的九數法。不過這個她就不清楚了,以前沒讀過,現在也不曉得。
她向來口齒伶俐,一通口訣說下來,也不過是幾息的工夫。
莫說是夫子們很是驚喜,就是底下旁聽的安嶼和盧晟都忍不住鼓起掌來。
“苑姐兒真棒”“苑姐兒好強”
這二位是手里沒有工具,要不然眨眨眼,瞬間給她扯起一支啦啦隊
嗯,只有他倆人的啦啦隊。
他們倆人不大,嗓子是真能喊,愣是喊出了一群人的效果。
這要擱旁人,考試的時候,好友來這么一出兒,說不得要面紅耳赤,很感羞恥咯。
不過,遇到這個情景的人是盛苑,她向來心寬皮厚,根本就不曉得何為難為情。
見好友這樣給自己壯聲勢,她就跟拿了將牌似的,笑瞇瞇的舉著爪子跟大家揮手。
沒有錯,她不止是跟好朋友揮手,她還大大方方的跟眼前能看見的所有同學招手,就連等候席上的學童們都沒放過。
夫子們“”
遇到這么個厚顏學生,他們都不知該喜悅于這孩子心態好,還是該頭疼這小家伙兒不像是個省心的人兒呢
夫子們心里的糾結,學童們不知道,他們只知道夫子們沒有反對制止
這說明啥說明同意啊
小孩子大多是這樣大人不反對,那就是贊成;大人臉色不難看呢,那就是鼓勵
于是,先是讓安嶼和盧晟鬧的一驚、而后又讓盛苑反應鬧的一怔的特等班的同學們,掌聲雷動了
那突然爆發的掌聲,和些許不大爭氣、但是足夠洪亮的喝彩聲,把最前排的夫子們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