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炭火盆的烤架上,這一塊塊小豆腐受熱膨脹,就像是爆米花一樣,將其掰開,蘸一點調料就可以送入口中,外面酥脆,里面松軟,令人食指大動。
湯姆最開始還不太能接受這樣的食物,發酵的東西總是帶有一些特殊的味道,比如酸筍,又比如鯡魚罐頭,但看著紀錄片里人們一口一口將其送入口中,湯姆又突然有些想吃。
接下來是豆腐的制作過程,湯姆看過資料,但這樣詳細的影像還是第一次見,很難相信,一粒粒的大豆會變成那樣白嫩的膠狀物,口感變為細膩綿軟,與原本的模樣截然不同。
之后的一幕令湯姆目瞪口呆,只見一位廚師快速用刀切著一塊豆腐,切成了仿佛爛泥的模樣,但將其用刀盤起,放入水中時,卻發現這豆腐竟然化為了極細極細的豆腐絲,而且基本沒有斷掉的。
“太令人吃驚了!”
湯姆忍不住贊嘆。
西餐里,刀功也是一環,西餐廚師擅長利用各種刀具來進行作業,比如經典的火腿切片。
但中餐里的廚師,卻僅僅用一把菜刀,就完成西餐十幾把菜刀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著實令人驚嘆。
除了普通的豆腐,還有羊奶制成的奶豆腐,發酵之后長滿了白毛的毛豆腐,以及用豆腐和各種素菜制成的齋菜等,讓只吃過麻婆豆腐的湯面大開眼界。
接下來的醬鴨,大醬,酸菜,也都是湯姆平日里接觸不到的華夏美食。
這一集里的所有食物的原料都是湯姆平日在市場里能見到的,但通過特殊的轉化,卻成為了他從來沒有見過的樣式。
這樣的轉化手段,與一些新式西餐廳里的分子料理頗有相似之處,但卻是已經傳承了百年甚至千年的。
對比一下,湯姆平常吃的大部分都是簡單加工之后的產物,用一個微波爐都能做好,實在是太簡陋了,也太貧瘠了。
“......所有這些充滿想象力的轉化,它們所打造出的風味和對營養的升華令人嘆為觀止,并且形成了一種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傳承。”
此時,這一集也正好播到了尾聲,旁白的話娓娓道來,配合背景音樂,有一種悠長的韻味。
湯姆看完一集,意猶未盡,同時心里也突然產生了一些靈感與念頭。
“這些材料我都可以買到,是不是可以自己學習一下怎么制作豆腐?”
大豆,石膏,都是尋常的材料,湯姆也認識一些唐人街中餐廳的朋友,向他們學習學習,說不定能自己搞出豆腐來。
這又能作為一期視頻的素材,相信湯姆的粉絲們看過《舌尖上的華夏》,肯定會對其中的豆腐制作很感興趣。
想到這里,湯姆便立刻收拾好東西,穿上衣服,準備去市場購物。
走出門,倫敦的冬天依舊蕭瑟,但湯姆卻像個孩子一樣,一蹦一跳,向遠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