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書里,皇帝選擇了讓猛虎咬死巨熊。平息外部紛亂后,皇后母家果真從名望和實力上,都能傾覆朝野。
水長樂有上帝視角,知曉水將軍對于皇帝并無二心。可在君王家,從未有忠不忠心一說,只有皇帝認為你是否能留。
原書中,皇上利用大將軍平息戰亂后,便開始了削兵權和陷良臣的計劃。大將軍的大兒子和二兒子,也就是水長樂的兩個哥哥,因憤慨皇帝過河拆橋,舉兵謀反,被當時已經羽翼豐滿的皇帝斬于馬下。
“長樂”芒安石打斷了水長樂的情節回憶。“這盤棋,長樂打算如何下呢”
水長樂心道,這最好的方法,便是喝退這熊,令其不敢進犯;馴服這虎,令其為自己所用。
可這答案過于理想化,他也擔心芒安石知曉自己猜出隱喻。畢竟他是大將軍的小兒子。
水長樂“皇上說笑了,這虎啊熊啊,都是長樂最為懼怕之物。可別說想方設法了,我怕是直接暈眩過去。”
芒安石“長樂向來一副天塌下來都先等我把茶飲盡的從容,沒想到還有懼怕之物。”
“都是凡胎,自然是懼怕猛獸。”
芒安石不疑有他,看著書案上墨跡未干的紙頁“皇后近日有在寫劇本了”
水長樂點頭,閑來無事,寫點劇本,為后宮眾人解悶。添茶瞬間門,他忽然想到一法子。
“安石,我最近寫了個新話本,您可要聽聽。”水長樂不著痕跡道。
芒安石看過兩次水長樂請來的戲班,演的多是些情情愛愛,觀念甚為新穎,只非芒安石所好。不過難得水長樂愿意主動與他分享,于是道“好。”
水長樂將炭爐撥了撥,讓屋子暖和些許,這才開始講故事。
“說在多年以前,有兩個國家,名為鄭國和鄶國。
鄭國君王名鄭桓公,其想侵吞鄶國,然而鄶國能臣勇將甚多,輕易開戰,必將兩敗俱傷。
鄭桓公旗下的謀士便提議,既然如此,不如讓鄶國國君將這群謀臣武將全殺了。”
芒安石疑惑“鄶國國君怎么可能殺自己人”
水長樂點頭“鄭桓公也同樣疑惑。謀士便將自己的計略告知。
而后,鄭桓公便派人去鄶國,將鄶國所有有雄才大略的賢臣良將全部打聽清楚。
一切準備就緒后,鄭桓公便挑了黃道吉日,在城內建了一祭壇,拿著一卷錦書,對百姓道“鄶國的臣民都不喜歡國王,邀請我去做他們國君。這是請我征伐的豪杰們,將會助我一臂之力。事成之后,我必會重賞。”
錦書上不但記載了賢臣良將的名字,還假意在每人下方寫上官爵之名和良田畝數,表示已經結盟。
祭祀進行得轟轟烈烈,在鄭國的鄶國奸細自然得知,當夜,便將祭壇下的錦書挖回鄶國。
鄶國國君震怒,以為手下吃里扒外,任憑其喊冤,還是決定全部處死。
等到鄭國進攻時,鄶國已無可用之才,很快被滅國。”
水長樂說罷,瞟了眼若有所思的芒安石。
他相信他的用意,芒安石應該可以領會。
水長樂之所以會挑選“反間門計”的故事,一是幫芒安石出謀劃策,平定外襲。畢竟幫助男主達成“江山太平”,是基本條件之一;二則也是提醒芒安石,莫學鄶國國君,疑心太重不經考證,以至無良臣可用。
如若可以,他自是希望他的“父親”,忠義無雙的大將軍,能夠在戎馬一生后,還能衣錦還鄉,頤養天年。
行宮的歲月過得極快,轉眼便臨近回宮之日。
氣候逐漸轉暖,空中的飛鳥逐日變多,嬌媚的春光,讓世間門的一切都變得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