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挑戰賽前夜,東西部的全明星都已經到達休斯頓。
像謝候這種熱門明星一天到晚活動不停,只有進入深夜,才有一點私人時間。
謝候將今天唯一的私人時間用到姚眀身上。他們相約在姚餐廳聊天,內容與后天晚上的全明星正賽無關——誰叫他們一個屬于東邊,一個效力西邊——三兩句下來依舊離不開籃球。
姚眀問起了王郅治。
“他好著呢。”謝候說,“老王的風格很適合我們,甚至可以說,比你還適合。”
和謝候搭檔的內線最好能夠投三分,這樣不會擠占他的突破空間,擋拆還能多一重威脅。姚眀聽到他的打趣,并不否定,直說他投不來三分球。
后來小球盛行的時候,謝候一直在想巔峰期的姚眀如果出現在小球時代,他應該怎么打?那個畫面無法想象,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會練出三分球。
不是說沒三分球就不行了,而是以姚眀的天分和那個時代對三分球的重視,一定會讓姚眀練出一手不亞于大洛佩茲的三分球。
聊了老王,國家隊的話題幾乎不可避免。
“今年的世錦賽,你應該會打吧?”姚眀問。
哪怕謝候為中國隊拿了奧運冠軍,公眾眼里,他仍然是外國人的思維:即個人大于集體,大于國家榮譽。
“你呢,你打嗎?”謝候反問他。
“怎么可能不打?”姚眀不敢想象他在可以出戰世錦賽卻拒絕為國出戰的后果。
也許籃協不至于為這件事把他開除出國家隊,但國內對他的看法一定會呈現出一面倒的逆轉。
集體大于個人,個人屈從于集體,這是國內的普遍觀念。
而在美國,想想他們多熱衷于拍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吧。
“你要是打今年的世錦賽...”謝候想了下,“嗯,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八年沒有系統的休賽期了。”
讓我們一邊水字數一邊回顧姚眀這八年的歷程:99年第一次入選國家隊出戰福岡亞錦賽;2000年代表國家隊參加悉尼奧運會;2001年代表國家隊參加上海亞錦賽;2002年代表國家隊出戰了仁川亞運會;2003年在NBA完整地打完82場常規賽后立刻回國參加哈爾濱亞錦賽;2004年繼續打完82場常規賽以及一輪季后賽,比謝候提前一個多月回國,參加了大部分的熱身賽,并和謝候一直打到奧運會男籃決賽,為中國隊歷史性的男籃奧運冠軍立下汗馬功勞;2005年當謝候早早宣布不會參加多哈亞錦賽的時候,又是姚眀,他連續第三年完整地打完了NBA82場常規賽和一輪季后賽,繼續回國,繼續充當國家隊的擎天柱,繼續打滿無聊的熱身賽,然后在亞錦賽上打出統治性的表現,確立了自己作為99-05這一期間,亞洲最具統治力球員的地位。
以上七年,姚眀除了參加聯賽,還要打國家隊的比賽。
今年是世錦賽,不出意外的話,并未大幅度增重的姚眀也許會打完第四個賽季的常規賽和幾場未知的季后賽,接著休賽期調整幾天便回去參加國家隊的比賽。
這么下來就是八年了。
八年時間,沒有休賽期。
都說姚眀玻璃,可是看看這個消耗程度,完全不休息的情況下,能在2005年之前保持健康,已經算是一個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