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去年來步行者試訓的唐鎮東一樣。
孫越先進行了投籃測試,他是一名左手將,投籃動作不漂亮但出手點高,205公分的高度,如果能夠練出穩定的三分,轉型為可持球組織的二三號位,也不錯。
他的投籃測試結果不好不壞。
接球三分18中11;
持球三分18中7;
跑位接球三分18中12;
三分線內的投籃沒什么參考價值,如果要打NBA,他不會有太多在三分線內接球投籃的機會。
“他的投籃還有開發的余地。”步行者的投籃教練史蒂夫·弗蘭克說。
謝候點頭,這是一句正面評價。
接著是技術測試,孫越的運球還算扎實,相較于他的身高,具備不錯的持球能力。
測試中的障礙只是小菜一碟,他輕松通過。
球探組組長,當初和伯德一起發現謝候的BJ·麥克道爾說:“擁有在NBA成為持球者的潛力。”
又一句正面的評價,只是,聽著不痛不癢。
有余地,有潛力,這些話是說給那些年輕的熱門新秀聽的。
孫越目前21歲半,依舊年輕,但已經到了要初步兌換潛力的時候了。
力量測試上,孫越表現不佳。
正如他的消瘦的體型一樣,他的力量缺練。
之后,他和其他幾個來參加試訓的球員組成兩隊打對抗賽。
對抗賽更能直觀地看出一些東西。
孫越的風格,弱點,以及他那些看起來應該是優勢卻在高強度下變成弱勢的特點。
最明顯的優勢變劣勢是他的持球。
在ABA聯盟中,他場均10.5助攻,作為控衛游刃有余。試訓級別的對抗賽,他面對的是一群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他們的逼搶讓孫越焦頭爛額,連續的失誤丟球/停球后放棄了運球。
“對抗能力不足,導致他經受不住逼搶。”
“身高帶來的高重心讓他沒辦法很好的護球。”
“缺少背身卡位護球的技巧。”
“下肢不夠粗壯,無法占住防守身位。”
“他有不錯的技巧,但要在NBA里自如地持球,需要三四年的時間塑造體型。”
麥克道爾對伯德笑道:“令人高興的是,他欠缺的東西,每一樣都能通過訓練提升。”
伯德翻白眼道:“就這些?說點我一眼看不出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