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琉哈氏一聽,毫不猶豫答道“皇上,海商自然是需要的。”
李德全在門口一聽,立刻退后一步,連帶把守在門口的金桂和清霞兩個宮女叫了出來,把門掩上了。
這話可不是他們能聽的,兩個宮女也乖覺,立刻跟著李德全出來,還退開了好幾丈之外,是一個字都不敢聽見了。
李德全心下感慨,這位定嬪真是什么話都敢說出口。
不過話又說回來,皇上喜歡的可能就是她這般直率的性子。
康熙只是隨口一問,也沒料到萬琉哈氏絲毫沒一點遲疑就回答了自己,于是接著問道“為何”
萬琉哈氏笑著答道“皇上,自然是因為稅收了。海商進來,一是船稅,二是貨稅。海商九死一生,卻依舊有人前撲后繼,必然是利字當頭。”
因為利益足夠大,所以才讓海商絡繹不絕,拼死都要出海。
余下的都不用說,平三藩從康熙十二年開始,六年時間揮霍巨大,國庫消耗過多,就需要有人補上。
連連征戰,各地加稅都未必能交出來,還可能逼死人。
但是海商就不一樣了,簡直是一只只大肥羊,不薅他們羊毛就太可惜了。
康熙微微瞇起眼,沒想到萬琉哈氏的想法居然會跟自己不謀而合。
他把這本海商的書放在藏書閣比較顯眼的地方,讓兩個太監盯著一點,回頭把來藏書閣看過這本書那些人的態度。
很顯然,大多不感興趣,小部分無意中打開看了一會,也覺得有趣罷了,更多覺得有違祖制。
畢竟海禁是開國皇帝定下來的,為的是跟明朝的海軍作戰,由皇太極開始,后邊的皇帝基本上都照做,卻沒有正式的律例。
直到順治的時候,才正式頒布了禁海令,然而依舊屢禁不止。
哪怕后來他推行遷界令,強制讓沿海百姓內遷三十里,依舊是收效甚微。
直到康熙八年,海盜鄭氏被擊敗,退守臺灣,海禁稍微松動了一點卻不多。
萬琉哈氏知道再過幾年,康熙收付了臺灣,南邊的海禁就會徹底廢除,還讓遷往內陸的百姓重新回到故土上。
她自然而然說出口,抬頭見康熙若有所思盯著自己。
萬琉哈氏頓時有些明白,剛才康熙可能就是隨口一問,就沒想到會得到答案,哪知道她不假思索就回答了呢
于是她又努力描補道“這只是我的一點想法,倒是在皇上面前班門弄斧了。”
康熙笑笑道“朕倒是驚訝,你這想法跟朕一樣,覺得海商的利益巨大。不過朝臣反對得也不少,認為西洋人沒什么好東西,反而會把這邊的東西販賣出去,尤其是糧食等物,會因此抬高糧價。”
如今的糧食還是很緊張的,若是被人販賣出去,流失太多,國內的糧價就要壓不下來,讓一般百姓怕是買不起糧食了。
“哪怕是禁止商人販賣糧食,依舊有人鋌而走險,屢禁不止。”
這也是康熙始終猶豫要不要放開海禁的一點,糧食對他們來說是重中之重了。
見萬琉哈氏沉吟的模樣,康熙就道“你這是有什么想法不妨給朕說說反正這里也沒別人在,不管說什么,朕先恕你無罪只管暢所欲言就是了。”
康熙感覺還挺有趣的,畢竟他以前進后宮,嬪妃們跟自己也就關心關心,再說說今日發生的事。
可能是孩子頑皮,可能是宮中一些瑣碎,又或是看的書,拿出自己給康熙做的女紅之類的。
或溫婉,或可人,一個個善解人意,體貼入微,康熙只管放松就好,又可能想著自己的事,嬪妃也不敢打擾,在旁邊各做各的打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