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西洋人最喜歡的竹扇子,另外有女士用的簪子和絹花等頭飾,還有銀鐲子、玉鐲子和珍珠項鏈。
珍珠并不大,成色也有不同,大小差不多串在一起的鏈子,也是西洋人最喜歡的。
布匹更是受到西洋人追捧,都是一車車的買,讓商人們賺了個盆滿缽滿。
因為靠岸的西洋人不能隨意進附近城鎮,每次進出都要再三審核身份,十分麻煩,大多只能在拍賣會周邊圈定的地方行動,正無所事事。
正好這就形成了一條集市,熱熱鬧鬧的,哪怕只從街頭走到街尾看一圈,途中酒樓喝茶吃飯歇歇腳,一天也能過了。
要不是拍賣會要開始,西洋貴族和商人們都舍不得離開這個溫柔鄉。
隨著拍賣會的進行,周邊建設更是加快,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都不需要西洋人進城鎮,想買什么都能買得到,想吃什么都能吃到,自然也不會鬧著進城了。
這給周邊城鎮的守衛減輕了壓力,也給各地商人了一個賺錢的好地方。
畢竟西洋貴族和商人是真有錢,他們能漂洋過海來的就不是一般人,錢財自然不缺的。
不然光是船隊浩浩蕩蕩過來,這花費就是一筆天文數字了。
當然他們在拍賣會收獲頗豐,帶回去的寶物價錢能翻上好幾倍,怎么都不可能吃虧。
哪怕像絲綢、茶葉、瓷器和漆器這種需要限購,但是只要他們帶過來的糧食賣掉,就能換一筆不小的錢。
拍賣會為了方便他們,給西洋人了一個渠道,就是幫著他們賣掉糧食,價錢很公道。
然后也不需要他們運輸,拍賣行的人就會幫忙把糧食運走,錢就記在賬上,他們拍下東西就能直接消耗掉。
不需要一邊賣糧食換了銀錢,好不容易點算好,拍完東西又需要重新送金子進去,再點算一次。
因為來回倒騰都是大數目,這么點算下來都需要不短的時間。
對商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越方便越好。
所以拍賣行這個行事得到西洋人的大力支持和夸贊,而這個想法正是王談想出來的。
大量金銀交易,辛苦的還是拍賣行,也就是戶部派過去的人。
如果用記賬的方式,就不需要再點算一遍。
而且做交易不可能都用金子,可能會用銀票,西洋人還得換,倒不如交易行做中間商,兩邊交易就更妥當快捷了。
顧凝宸聽康熙一說,只覺得這位戶部侍郎實在聰明極了。
除了讓西洋人更方便交易之外,記在賬上的錢,那就很容易都花出去,仿佛不是自己的錢一樣。
畢竟錢從口袋里親自掏出來,和記在賬上直接劃掉是不一樣的感覺。
果然等拍賣開始的時候,原本有些西洋人感覺價錢有點高,不打算繼續叫價。
身邊拍賣行專門配備的侍從會提醒他們,賬上還有錢,他們腦袋一熱就會繼續抬價,直到把賬上的錢花完才會收手。
甚至有些花完了,要超過了,被侍從提醒之后,依舊繼續叫價。
拍賣這種時候,人人都在叫價,氣氛熱烈,就忍不住跟了。
康熙看過戶部送來的賬本,拍賣行是真的賺錢,不,應該是相當搶錢才對。
看著龐大的金銀流進國庫,他就十分滿意。
時鐘工坊加班加點生產一批小時鐘,送到拍賣行那邊,當然數量并不多,免得掉價了。
新的拍賣會進展十分順利,康熙重點看了納蘭容若負責的拍賣會,沒什么差錯。
容若上的折子也比之前字里行間都活潑了一些,看來走遠一點,看看別的事,忙碌起來,就沒時間悲秋傷冬了。
這是個好轉變,康熙心里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