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能怎么辦,就只能把臺子放在中間,變成圓形的臺子,讓太監們圍著傳教士一圈,那樣就相對后邊少一點,也勉強能聽清楚了。
顧凝宸就想到擴音器,不過擴音器需要電磁能轉化聲音,這時候的技術壓根做不到,只能更原始的辦法。
比如用回音的效果,來增加聲音大小。
最簡單就是在臺子的木板鑿幾個小窟窿,然后底下放上大水缸。
這樣聲音傳到底下,通過水缸的回音作用,就能讓聲音傳得更遠一些。
她畫了個示意圖,跟康熙解釋一番。
康熙很感興趣,立刻就讓人改造了臺子。
他還讓李德全站在臺子上說話,看看聲音能傳多遠。
這可難為李德全了,站得比康熙還高,上去的時候腿都是軟的,連滾帶爬,上去后更不敢站著,就蹲著說話,聲音也一樣能傳開。
康熙示意李德全繼續說,他慢慢退后,退到一定范圍后確實聽不清楚才停下。
他再估算了一下站的位置和臺子的距離,扭頭對顧凝宸道“如果臺子大一些,底下放的水缸更多,是不是聲音能傳得更遠”
她連忙點頭道“皇上,該是可以的。”
顧凝宸看了康熙一眼,這人舉一反三的反應實在太快了。
后來也是聽戲發燒友的乾隆建造了一座聽戲樓,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三層的木結構,表演的演員站在第二層表演,他們腳下的木板就有很多小洞,一層的地板也是。
然后一層底下還有地下室,里面就放了很多大水缸。
通過上下空置了一層增加回音,再加上地下室這些水缸增幅了一次,聲音就能跟立體環繞一樣,對面都能聽得極為清楚。
可謂重現了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的情景
這就算了,乾隆還在戲樓上增加了機關,讓演員能夠“飛起來”,跟后世的威亞很相似了。
唯一不同的是,戲樓用的是滑軌,只能走固定的軌道,不過在那個年代已經相當先進了。
戲樓對面的看戲樓一共兩層,乾隆帶著妃嬪坐在二層,視野非常好,足見他多會享受。
顧凝宸不知不覺在小本子上用鉛筆勾畫了三層戲樓的大概結構,添補了一下,跟記憶中乾隆的那座戲樓的輪廓已經很相似了。
她正要放下本子,就被康熙接了過去,他看了一眼道“這是戲樓倒是不錯。”
顧凝宸回想了一下,記得康熙也是很喜歡看戲的。
只是之前一直有戰事的關系,后宮太皇太后都帶頭節儉,他這個皇帝更不可能看戲,所以原身進宮后壓根就沒看過戲。
如今征戰結束,國庫又充盈了起來,康熙這點小興趣也能繼續。
再說了,太皇太后也十分喜歡看戲,后宮嬪妃也是如此。
畢竟后宮的娛樂太少,也就過年過節能看幾場戲。
于是顧凝宸連對面看戲樓都畫上了,沒有機關和擴音設計,這看戲樓要簡單得多,只擺上舒服寬敞的座位就足夠了。
康熙看著起了興致,接過她的鉛筆在上面小改了幾筆后說道“緊趕慢趕的話,年底應該能把這兩座樓建起來,回頭皇祖母和皇額娘也能在過年的時候看看戲,熱鬧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