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說做就做,只是在江南開設西洋醫館不是難事,但是誰去當這個醫館的負責人就得想一想了。
如今大夫主要擅長中醫,西洋醫術并不擅長。
傳教士擅長一些,卻只能看出西洋的一些病癥,像中醫那樣把脈來辯證也是不會的。
如此一來,倒是讓康熙為難了。
讓傳教士過去坐診西洋醫館就說不過去,自己也不能徹底放心,叫御醫過去,對西洋藥物可能并沒有傳教士那么熟悉。
為此白晉給康熙推薦了一個法蘭西人,是個藥師。
他對中醫很感興趣,這些年也一直在大清游歷,跟不少大夫是好友,學會了不少中醫方面的事,尤其一口官話說得十分流利。
會說官話,又懂一點中醫,對西洋醫學也熟悉,讓他來坐診西洋醫館是再適合不過了。
尤其他放下了西洋那一套治療的方式,不會一上來就粗蠻放血,叫康熙也放心了一點。
顧凝宸就提議道“皇上可以讓當地知名的大夫去醫館輪流坐診,這樣就不耽誤他們自個的醫館,又有人幫著看病,不至于叫這位西洋藥師手忙腳亂。”
哪怕這個西洋藥師會一點中醫的藥理,但是讓他把脈看病還是太為難人了。
這得從小學,還得有天賦和領悟力才行。
中醫靠的是人本身,一個好的中醫需要很多年培養后才能妙手回春,這位西洋藥師想要幾年內就熟悉是不可能的。
康熙點點頭“這個法子不錯,想必很多大夫愿意過去坐診。”
畢竟是康熙名下的西洋醫館,這些大夫在當地有名氣,當然也想要更上一層樓。
他們輪流去西洋醫館坐診,在康熙面前留下個好印象,自己的名聲更好不說,指不定還能造福子孫,如何能不樂意
反過來說,對康熙也有好處,就是他不必多宣傳,有這些大夫作為金字招牌在,很多病人就聞訊而至,讓西洋醫館很快被眾人熟知。
有什么疑難雜癥也能過去看看,指不定是西洋的病癥,比如瘧疾這樣的就能第一時間過來拿藥,不至于耽誤了病情。
這正是康熙想要的,對當地大夫來說是雙贏的好事,自然是個極好的法子了。
果然康熙一有意,當地不少大夫都紛紛遞了名帖,愿意輪流在西洋醫館坐診。
暫時病人都是沖著這些有名的大夫去的,西洋藥師無所事事,也不閑著,跟過來的家屬普及了一下瘧疾的病癥。
只說如果誰出現這樣的癥狀就不是普通的寒癥,得立刻送來西洋醫館,用西洋藥醫治才行。
曹寅為了支持康熙建起西洋醫館,還特意派人來,讓西洋藥師可以提起自己的名字和病癥。
曹家在江南當地是響當當的人家了,這樣的人家能請的大夫無數,最后誰都沒治好曹寅,反而是用了西洋藥材保住了性命。
要西洋藥師說得天花亂墜,這藥還救過太子之類的,只怕沒誰會相信。
畢竟太子離得太遠了,是真是假,誰都不可能去查明真相。
但是曹寅就不一樣了,曹家在江南太有名,又是康熙的心腹大臣,不少人家都跟曹家交好。
曹寅病重的事自然傳了出去,如今是無人不知。
他忽然好起來,還是京城派人送藥來,西洋藥師又肯定了這個說法,曹家還派人來跟西洋藥師打交道,要買下一盒子金雞納霜放在家里備用。
西洋醫館門前那么多人親眼所見,對西洋藥師的話就深信不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