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群臣很多都沒有親自種過莊稼,哪怕跟著康熙去了每年的春耕儀式,也就那個時候做一做,卻不如康熙真的在宮里圈一塊田地來種。
不止一年,他每年都種,還帶著小阿哥們一起種。
大臣們對農人每天需要去河邊來回挑水十幾二十遍的事自然不清楚,只覺得挖開太多河道的支流十分不妥。
顧凝宸都想建議康熙,讓這些不食人間門煙火的大臣到村莊來,給農人干活三天就好了。
讓他們別去小河道灌溉,就在大河道這邊來每天挑水,估計累得一天都要干不下去的。
她這么想,也給康熙這么說了。
康熙聽得好笑道“這確實是個好主意,不少大臣當初極力反對挖開太多的支流,哪怕后來人慢慢少了一些,卻依舊有一些堅持反對。”
他每次看到彈劾的折子就開始頭疼,不用看都明白這些大臣都是彈劾靳輔。
不如就按照顧凝宸的意思,讓這些反對的大臣來這邊幫農人干活。
顧凝宸還是心軟,只說干活三天,按照康熙的意思,不干活一個月哪里叫干活了
他尋思著以后定下規矩,叫吏部的人通知群臣,叫他們每年都要去伺候莊稼至少二十天。
可以不連續,比如就沐休的時候去,一個月就有兩次,一年下來就有二十幾天。
去掉冬天的時候,湊個二十天就可以。
如果每年這二十天不能做到,那么吏部就不會安排他們的職務,在職的也要停職。
什么時候做到了,什么時候再繼續就職。
顧凝宸聽得不由側目,大臣們知道康熙這個規定,估計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皇上就不怕大臣們作弊,說是去莊子上伺候莊稼,只在旁邊看著不動手了”
康熙就笑著道“朕可以抽查一番,問一問就知道誰做了,誰沒親手做了。種田的事只問人,就能知道個大概,沒親自上手,一問就能出破綻來了。”
尤其他還是親自伺候莊稼好幾年的人,不比那些伺候莊稼多年的農人差,對莊稼尤為熟悉,又親自伺候過莊稼,問上一兩句就能清楚了。
每個人問那就太浪費時間門了,康熙就每年隨意抽取那么一兩個人來問,誰要是答不上來,那頭上的烏紗帽就暫時摘掉一段時間門。
差事還是要繼續做,但是這官職就待定。
什么時候這官員把莊稼真正伺候過,頭上的烏紗帽才重新戴回去。
不然吃著農人種出來的糧食,卻不知道糧食從何而來,這些大臣豈能知道農人的為難之處,更好為百姓們謀福
尤其當地父母官,要不清楚百姓需要什么,又怎么給他們需要的東西了
康熙直接寫了手諭,派人送回去京城給吏部,意思很明確,就要立刻開始執行。
吏部尚書看見后都驚呆了,揉了揉眼睛,不相信居然有這么一條手諭。
他知道康熙正南下巡視河道,估計靳輔治理得相當不錯,那些彈劾的人又一直上躥下跳。
康熙覺得不痛快,于是就出了這么個手諭來,還壓根沒有跟內閣大臣商議的意思,一錘定音。
內閣大臣們知道后,互相看了一眼,這事不做也得做了。
而且不但他們要做,還得帶著子孫后輩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