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沒有只聽虎子一人的片面之詞,接下來的幾天坐馬車去了旁邊幾個村子。
每天去哪里,就是早上出發后隨意指個方向走。
別說康熙自己,就連馬夫都不知道他們今天去哪個村落,自然就不可能有人提前布置了。
康熙很謹慎,還兵分幾路,除了他自己之外,還讓暗衛分開兩個地方去看過。
暗衛回來稟報,確實跟虎子說的一樣,沿岸的村落基本上都挖了溝壑和安裝上三道門。
這些都看過后,康熙就回到船上,去了入海口的地方看看。
之前靳輔和朝臣的爭議,在于入海口要不要建造減水壩。
減水壩其實就是建造一個鏟子一樣的建構,兩邊的鏟子會寬一些,中間門凹進去。
然后大潮水涌入的時候,一半的水流會從凹陷的地方走,就會減少沖向兩邊,保護了岸邊受到洪水的沖擊。
靳輔認為入海口不需要建這個,不少大臣卻覺得需要,不然潮水就會涌入,讓岸邊的莊稼被淹沒。
就連于成龍都認為需要在入水口建造減水壩,才會讓康熙都開始猶豫了起來。
畢竟于成龍也是個清官,對治理河道也頗有心得,在安徽一帶治理幾年后成績斐然。
別人的話康熙可以不聽,于成龍也這么說,就讓他對靳輔的說法沒那么肯定了。
也是因為聽了顧凝宸的話,康熙才決定親自過來看看,究竟誰的話更有道理。
船只停在附近的港口,他們一行人坐馬車到了入海口的地方。
海浪撲面而起,向入海口的河道而來。
顧凝宸站在康熙身邊,一起觀察著入海口。
海浪很大很高,確實如果漲潮的時候,就會蔓延到岸上。
不過岸邊的莊稼離得遠一些,只要不漲大潮的話,基本上是淹沒不了。
康熙彎腰,在岸邊伸手抓了一小塊土,在手里捻了捻,還在鼻尖下聞了聞。
顧凝宸看著好奇,也湊過去聞了一下,泥土里居然還有海水的一點咸腥味,估計是鹽堿地了。
果然康熙就說道“被海水淹過的土地,之后很難種出東西來。”
被海水浸透后的鹽堿地,短時間門內就不可能種出東西來,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門來恢復。
如果被反復浸透,那這個土地就算是徹底廢了。
如今還是重視農耕的時候,土地被海水浸透是個大問題,所以當初于成龍提出入海口會出現這個問題,康熙就尤為緊張。
這次他親自來看,發現被浸透的農田其實并沒有。
靳輔早有準備,他讓農人把田地往內挪了一丈,這一丈的地方就不種東西,還筑起了高一點的田埂,海水就不會沖到田埂之內的地方去。
顧凝宸也看出來了,如果這入海口修建建水壩,兩邊會抬高,方便中間門凹槽的地方把水分流,就會讓海水飛濺得更高。
這個田埂壓根就擋不住,會讓海水浸透的地方更遠更多。
所以靳輔的說法是對的,根本沒必要在這里修建減水壩,還可能因為抬高兩邊的關系,讓田地反而有更多的海水浸透進去,毀了這些附近的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