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梳頭發的梳子自然不行,不過原理卻也相似,只要更密一點,然后更大更寬一點。
而且不是用一個羊毛梳,卻是兩個。
用的是木板,再釘上皮革,畢竟布料很容易沾著羊毛,無法分開梳理。
上面還以后密密麻麻的小釘,然后羊毛來回在兩個板子之間上下覆蓋來梳開。
一個人一天可能只能梳理那么一束羊毛,比起人手指梳理要快,卻還是太慢了一點。
格物學院的學生反復試過后,就用這個羊毛梳的原理來做的機器。
用的是滾輪,不過滾輪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釘子,上下滾輪在動的時候,釘子會拉扯羊毛,然后把纖維拉扯出來。
只兩個滾輪不夠,所以添加了足足六個滾輪,這樣來回滾動,都不需要工人用羊毛梳慢吞吞來梳理,就能把羊毛梳理得又快又好。
動力方面用的是人力腳踏的方式,人只要在一邊踩著跟自行車一樣的腳踏,就能帶動整個羊毛梳理機轉動起來。
滾輪并不重,所以踩腳踏的人也不會太累,一天三班輪流就可以了。
這樣羊毛反復梳理后,比人手梳理更快更好,很快就能做成條狀的羊毛,圈成球后還得進行牽伸加捻,這樣才會成為羊毛線。
依舊是半自動的毛線機器,也是用的踏板,卻能一個人完成。
最下面有個線圈,上面則是有個小孔,下面有個短小的木棍,把羊毛球戳進木棍里,拉起羊毛束塞進小孔里。
機器隨著腳踏轉動,羊毛就和牽線加捻在一起。
這之前也是人手來加捻,速度就要慢很多,如今加上這個腳踏的半自動毛線機器就能快得多,轉眼就能做好一捆羊毛線。
幾個羊毛加工的流程需要的機器,格物學院的學生反復實驗后都做了出來,還讓顧凝宸相當驚訝。
畢竟這之后還是英吉利的紡織工廠在幾十年后才有人做出來。
該說人才是有的,就是需要仔細挖掘才行。
有充足的資金,有一起研發的環境,才能促進這些人才頭腦風暴,創造更多的發明出來。
康熙對此也很滿意,他之前想著事事都要親力親為,會累著自己和顧凝宸。
如今就好了,有了這些格物的人才,他們兩個都能輕松不少。
顧凝宸還跟康熙提出了專利的做法,就是誰做出這個機器,以后大量生產,都會給他分紅。
這能持續二十年,二十年后分紅就不會給了。
但是哪怕二十年,積累起來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而且這個專利屬于這個制造出機器的人,他要是在二十年內不幸去世,他的親屬比如父母和妻兒都能繼續享受到這份分紅。
當然如果親屬為了分紅對這人下手,甚至害人,這筆分紅就不會落在他們手上。
康熙沉吟之后,覺得顧凝宸這個法子相當不錯。
格物學院的人才是多,以后要招攬更多的人,得有個噱頭才是。
這些學生以后只能留在格物上,當官是不太可能的,他只賞一筆銀錢,地位卻沒能得到。
如果這不是一筆錢,而是源源不絕的專利分紅,想必會有更多人愿意加入進來。
甚至不止大清的人才,別國的人才也可能會加入。
顧凝宸想得跟康熙一樣,人才不分國籍,很多人才被埋沒,郁郁而終,實在太可惜了。
沒有給他們大展拳腳的機會,如今這邊有了,很多人就會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過來。
能留下這些人,必然能如虎添翼了。
專利的事,康熙跟內閣商議后,就讓戶部接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