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先說說東突厥和唐朝的淵源。
先從李淵晉陽起義說起,當年李淵能起義成功,與和突厥合作并向突厥稱臣有很大關系。
李淵這一步棋走的不錯,僅以金銀為代價,換來東突厥的聲勢及支援,還以此為由滅了隋朝派來的王威、高君雅。
但向東突厥稱臣這件事仍舊是大唐的一個黑點,也是大唐的恥辱,起碼對唐太宗而言是扎在他心口的一顆釘子。
提到此事,李淵的嘆了一口氣,當時他也是迫于無奈,不得不為。
不過,的確是一條好計謀,事實證明自己乃是有戰略眼光,高瞻遠矚。
后面李淵和李建成對東突厥的態度大家都知道,先是割讓了河套之地,又要遷都南下。
那時候的大唐還有天策上將李世民在。
可想而知,若玄武門之變失敗,大唐沒了李世民,李淵和李建成會如何,遷都是必然的。
李淵
雖然他想否認,但事實的確如此,沒辦法,誰讓大唐根本打不過東突厥,何必硬碰硬。
不如南下遷都,你好我好大家好。
李淵:萬一東突厥不南下呢
咱們現在說說玄武門之變后,突厥對大唐發起了怎樣的攻勢。
東突厥得知大唐內亂剛定,正是最薄弱的時候,他們要就覬覦中原的地廣物博,還有長安城數不清的金銀珠寶。
在梁師都的建議下,東突厥的頡利可汗決定南下,直搗長安。
聽東突厥來襲,李淵的心跟著提到嗓子眼,第一反應就是看向李世民。
危難之時,李淵想的只有李世民,可見大事面前他對這個兒子有多依賴。
這個家,還是不能沒有李世民呀。
等李世民得到消息,頡利可汗已經帶大軍到了渭水河畔。
李建成冷笑,“不是天策上將被人打到家門口都不自知。”
首先,造成這樣的局面,李淵和李建城有脫不開的責任。
其一,619年他們割讓了河套之地,讓大唐失去了緩沖帶并讓東突厥覺得大唐軟弱可欺。
其二,太子余孽羅藝的背叛造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此刻,正在煽動將領們造反的羅藝頓了一下,“若沒有玄武門之變,大唐如何會被東突厥突擊”
聽神跡說自己將會造反,怕李世民報復自己,羅藝直接反了。
但他手下的將領士兵好似在猶豫。
羅藝正好趁著東突厥之事煽動士兵造反。
羅藝,原來隋朝大將,武德三年投靠大唐,也算的上一員猛將。
因立下功勞,被李淵賜姓李,改名為李藝。
在玄武門之變后,羅藝本來投降于李世民,但是他這人猜忌心里很重。
因戰功赫赫,羅藝本人張揚跋扈,為人不善,不知是不是拜于太子門下,李世民的親信去羅藝大營,被莫名其妙的爆打一頓。
如此羅藝和李世民的梁子就接下來。
“本將軍如何會亂下軍令,怕不是秦王親信做了什么偷雞摸狗之事。”羅藝立馬反駁。
“他秦王李世民都能干出謀反之事,他手下人能好到哪里。”羅藝高喊,“這樣的人,如何為帝”
讓羅藝這么一煽動,他手下的將領士兵猶豫了,聽神跡所言,秦王造反是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