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死了不要緊,只要自己之策得以重用,死不足惜
此刻的晁錯特別激動雙目赤紅。
“為君社稷死臣死得其所”
“為君社稷死臣死得其所”
“為君社稷死臣死得其所”
晁錯又連吼三聲,以表自己決心。
待他要喊第四聲的時候,申屠嘉上去捂住他的嘴,把話按了下去。
申屠嘉沒想到晁錯會是這般反應,不知該夸他一句忠臣還是罵他一句瘋子。
從長遠來說,必削藩,可也不是如此削藩。
殿內安靜下來,“你死就死吧,那圣人怎么辦,一起死”申屠嘉反問,“好不容易安穩的大漢江山怎么辦”
畢竟是五朝元老,從小兵一步一步到丞相之位,除了氣性大些,申屠嘉思慮還是比晁錯周全。
要說劉啟和晁錯二人性格還真有些相似,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二人做事都沖動,不計后果。
像晁錯提出讓劉啟御駕親征,他也不想想要是劉啟萬一掛了咋辦
漢景帝同意袁盎之策,斬殺晁錯。
此令下的倉促,晁錯被傳喚,他還不知自己已經被漢景帝舍棄,身穿一身官服的晁錯被腰斬于東市。
晁錯之死,甚至沒有審判,皇帝身邊的近臣如此下場,不免讓人唏噓。
聽自己被腰斬于東市,晁錯微微一愣,他愿為社稷死,君大可不必如此。
主播覺的,晁錯提削藩的時候其實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
像之前晁錯之父聽削藩令一發,立馬從老家趕過來勸晁錯,若晁錯一意孤行,定會連累全家老小。
但是晁錯已經鐵了心,為國為民,必須削藩,沒有什么可以阻擋他的決心,即便是他的父親妻兒,最后晁錯的父親絕望自殺。
從這能看出晁錯的確是為國的忠臣,只是他這不顧一切的性子,最終害了他自己,而漢景帝的名聲也毀于一旦。
“臣愿意死,于君何干。”晁錯道,一人做事一人當,他愿意為削藩獻出生命。
“于君何干”漢文帝不知該如何說晁錯,他欣賞晁錯的直言不諱,肯定他的才能,但這不顧一切的性子,唉
削藩之策沒有錯,只能說時機不對,如今中央皇權還不夠強大,藩王勢力又過于強大。
這算是一招險棋,賭上大漢國運的險棋。
晁錯被腰斬,雖然安撫了朝堂中的反對派,但是反對派心里也明白,削藩之策是對的。
但隨著晁錯被殺,怕再沒人敢提議,架不住皇帝甩鍋,晁錯作為漢景帝的老師,作為他的寵臣都如此下場,何況旁人呢。
最后漢景帝也后悔了,但人已經殺了,壞名聲已經落下。
漢殿,漢景帝。
漢景帝死盯著神跡,心口好似窩了一股氣,對對錯錯,他最煩的便是如此對錯。
“那你說朕該如何”漢景帝大聲問神跡,他厭煩神跡這種高高在上的評判。
漢景帝越想越煩,他本就在糾結殺不殺晁錯,讓神跡一說,他更加糾結。
他最討厭的便是干事磨磨唧唧,瞻前顧后。
但是晁錯的死并沒有攔住七國叛亂,本來就是以清君側為借口罷了。
不想漢景帝還真信了,之前大家都說漢景帝腹黑有心機,但從殺晁錯來看,當下的漢景帝還挺天真的。
在反賊看來,殺了晁錯就相當于漢景帝變相慫了,如此證明漢景帝怕了。
吳王劉濞怎會退軍,他們不但不退軍,反而士氣大增,覺的漢景帝軟弱可欺。
“好你個叛賊劉濞敢戲弄朕敢瞧不起朕”
“好你個叛賊劉濞敢戲弄孤敢瞧不起孤”
不同時空的漢景帝和太子劉啟幾乎異口同聲的爆怒,語氣動作一模一樣
漢文帝看到被氣的跳腳的劉啟,漢文帝忍著沒抬頭。
當著臣子的面,他總要給劉啟留面子。
“如何,你還覺的他們真能退軍”漢文帝聲音低沉。
劉啟攥著拳頭,不語實際他心里也明白,清君側是幌子,但萬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