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次不是明太宗朱棣御駕親征,但卻是明太宗朱棣上位以來第一次派兵出征。
也正是有了這次失敗的經歷,才有明太宗朱棣的后面的五次御駕親征。
這次大戰起因是韃靼野心再生,想要光復元朝,韃靼先殺了大明派出的使臣。
這一舉動無疑是在挑釁大明。
直播間那頭,再次給提問朱允炆,“韃靼進攻,該如何。”
鑒于皇太孫朱允炆正在挨打,這次提問的明惠帝朱允炆。
“自然以和為貴,議和安撫。”明惠帝朱允炆沒半分猶豫。
這是他定下的國策,休養生息以和為貴,就想漢朝的漢文帝一般,亦如宋朝的宋仁宗。
退一步海闊天空,朝堂吃點虧就吃點虧,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不得不說,作為君主,朱允炆的想法真的天真,當年大宋是怎么亡的
見議和二字,正在追擊李景隆大軍的朱棣恨不得立馬沖進都城南京,直接擰掉朱允炆這個混賬的腦袋
原本被逼造反,朱棣心里承受著很大心里負擔,在正式造反后,他曾親手給朱允炆寫了一封信。
在信里,朱棣質問朱允炆為何要如此狠心,把他們這些駐守邊境的叔叔趕盡殺絕。
朱棣想不明白,如今他算明白了,朱允炆就是一個又狠又蠢的混賬。
之前自己以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如今他要以斬昏君的名義,奪回大明天下
絕對不讓大明毀在昏君手上,即便得名不正,他,朱棣也愿意承擔千古罵名
對于如此挑釁,明太宗朱棣當然不能忍,只要大明退一步,對方就會前進無數步。
歷史上有多少血一般的教訓。
于是明太宗朱棣派出大將丘福帶十萬大軍北伐。
此時的丘福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將,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大功,在軍中有威望。
但是將軍丘福雖然勇猛,但是謀略不足,好輕敵冒進。
明太宗朱棣知道他這個性子,出征前再三囑咐此次千萬不能冒進,就算打不贏,先去探探敵情也好。
但是大將丘福最終沒有把朱棣的話聽到心里去。
丘福到了邊境后,遇到韃靼特意埋伏的小股兵馬,丘福輕而易舉打敗他們,并生擒。
從俘虜口中得知韃靼可汗的藏身之處,丘福大喜,覺的可以一舉消滅韃靼,壓根沒有察覺這是陷阱。
他身邊的副將李遠和王聰覺的其中有詐,勸阻丘福,但此時的丘福誰的話也聽不進去。
他覺的大明十萬大軍怎可能打不敗區區韃靼。
或許是靖難之役主張了大將丘福的自信,但他沒有想想,當年的靖難之役身后的決策者是朱允炆。
雖然神跡在說丘福,可明惠帝朱允炆卻有一種被侮辱的感覺,什么叫做背后的決策者是自己
于是大將丘福眼睜睜的掉入到敵人的陷阱當中,被韃靼甕中捉鱉,十萬大軍全軍覆滅。
大明與韃靼交鋒的第一次戰役大敗,這是朱棣這輩子從未有過的大敗。
丘福聽到自己竟然敗的一腦涂地,直接給朱棣跪下。
“末將有罪,末將有罪”丘福氣的直接打自己的腦袋,他怎就如此魯莽,怎就半點計謀沒有。
剛剛神跡說的沒錯,他的確膨脹了,跟著自家大王,各種絕境逢生。
他怎么忘了燕軍之所以能勝是因為帶領他們的是燕王朱棣大明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