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齊泰的回答,朱允炆又有底氣了,這說明外族是在他朱棣手上發展壯大的,和他朱允炆沒半點關系,是朱棣無能。
朱允炆之所以這么問,是因為他慌了。
從神跡開始講述明太宗朱棣的功績,朱允炆這心就吊了起來。
上位者最擔心的是什么,最擔心的就是沒有功績,偏偏朱允炆身上沒有任何功績可言。
越是沒什么就會越討厭別人有什么。
此時譏諷朱棣的朱允炆儼然如跳梁小丑。
明惠帝朱允炆:燕王朱棣竟然讓他們由他們休養生息變大變強果真,他只會自己人打自己人。
朱允炆抓住這一點,諷刺朱棣。
路人甲:朱允炆不是廢物,他上臺怎么不打韃靼就只會打自己叔叔
路人甲就是看朱允炆的腦殘粉不順眼,一見他發彈幕就想懟他。
明惠帝朱允炆:朕在位之時,韃靼根本不成氣候
朱允炆反駁,底氣還很足的那種反駁。
變大變強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了,能當兵的起碼得滿十歲吧,韃靼能攢夠二三十萬人,不可能是明太宗上位的那五六年生的。
史上為何一次次的對抗外族,俗話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人是最難掌握的生物,當無法掌握對方時,只能掌握自己,只有自己變的更強,才能讓對方滅了心思。
大明朝剛剛經歷的巨大的內戰,燕王朱棣基本把明太祖留給朱允炆的家底給打沒了。
之后便是權利交替,畢竟從理法上燕王朱棣得位不正,建文舊臣有的直接殉葬,有的直接辭官不做,還有不少亂黨勢力。
光是平內就耗費明太宗朱棣大量心神,如此才給了對方發展的機會。
明惠帝朱允炆:罪在反賊。
路人甲:罪在庸君朱允炆
庸君二字再次刺痛了朱允炆。
路人甲的發言被當做神跡之言,聽神跡給朱允炆定義為庸君,不光是武將,文臣的心也微微動搖。
不過大多數文臣還是支持朱允炆,庸君未必是昏君,只要他們時刻進諫,就如同宋太宗時期,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不照樣天下太平。
又跑題了,咱們接著說,雖然韃靼有的二三十大軍,但韃靼的重裝騎兵的占比特別少,原因是游牧民族的煉鐵本就不行,主要指望與中原地區的貿易。
但明朝一早就嚴禁各種鐵制品輸出蒙古地區,因此缺少鐵器的韃靼無力再武裝重騎大軍。
樂瑤放出明朝對邊境的封鎖線,這條封鎖線從東北一直到西域的哈密。
可見明朝對北部外族的提防。
雖沒重騎兵,韃靼另辟蹊徑,把軍事重點放在加強輕裝騎兵上。
他們就地取材制作輕騎弓箭,以草原上的桑、榆等樹木為弓箭主干,箭則以柳木做桿,以鐵為頭,大大減少用鐵量,把少量的資源用在刀刃上。
有了輕騎大軍,韃靼隨之對應機動戰術,與重騎兵相比輕騎大軍最大的優勢就是可靈活作戰。
重騎的戰馬馱載著沉重的裝備,移動速度必定緩慢,加上騎兵們上身披掛著的大塊鎧甲也大大降低了他們的靈活性,所以在重騎還未發起進攻時,輕騎卻可搶占先機。
由此可見,韃靼的實力不容小覷,大將丘福的失敗正是小看了韃靼。
秦
嬴政認真記錄下有關戰術的一字一言,特別是重騎。
目前秦朝有輕車、步兵、騎兵和水軍。
韃靼的輕騎大軍就類似于秦朝騎兵,嬴政可以類比。
方才聽神跡所述,嬴政趕緊把重騎兵的大概輪廓刻出來,這些日子嬴政日日握著刻刀,虎口處厚厚的一層老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