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唐憲宗李適又聽從李絳的意見開始在邊境屯田。
這次平藩,李絳可謂是勞苦功高,但是大臣的功勞太高了,總會讓帝王忌憚,何況李絳特別喜歡直言上諫,和當初的宰相杜黃裳一般。
唐憲宗李純不知該如何罵自己,他登基之前明明是希望自己能和太宗一般廣開言路。
好不容易遇到了良臣,自己如何又良臣不信任
唐憲宗李純以此為戒,既然神跡已經警戒自己,自己定不會猜忌良臣,李絳和白居易等人他都會重用。
他們說話難聽就難聽一些,畢竟都是為了自己好。
于是唐憲宗李顯又讓在任職的西川節度武元衡入朝,之前武元衡當過宰相。
他和宰相李吉甫一樣都是主張以武力鎮壓藩鎮的強行派,李絳眼看他家陛下調整了宰相班底,自然也知道他家陛下的用意。
于是宰相李絳以足疾為由,辭任宰相一職。
唐憲宗李純自然同意,但是他也沒有怠慢李絳,而是讓擔任閑職。
唐代宗
李適又擔心起來,他怕李純會突然變的昏庸,畢竟他們老李家有突然發昏的基因。
和李適不同,李誦倒沒擔心,畢竟按照神跡所述李純平藩成功,要昏庸也不是這時候昏庸。
并且過了幾年,唐憲宗李純還把之前貶黜的宦官吐突承璀回朝,重新掌管禁軍。
沒辦法,自打安史之亂后,老李家已經骨子里不信任武將。
正如宋朝也吸取了唐朝的經驗,一如既往的不信任武將。
宋
趙匡胤無奈的嘆氣,沒錯,他不信任武將正是因為唐朝的教訓。
但是不信任武將又回帶來新的問題,如何平衡當真是難。
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逝,他的兒子吳元濟故意密而不發,他想先掌權,于是他派使者去長安,要求朝堂任命自己為節度使。
而這個使者楊元卿直接向朝堂交代了楊元卿已死,吳元濟密而不發。
若是大臣李絳還在,定會勸說唐憲宗李純繼續妥協,畢竟吳元濟如此著急的想要繼任,定會妥協。
但是宰相武元衡和李吉甫都是主戰派,他一人上諫不如趁著這個機會收復淮西。
休養生息這么多年,唐憲宗李純也覺得可以打
天幕中出現了李純、武元衡和李吉甫的卡通形象,只見他們三人特別興奮,頭上都頂著一個大字,“打”
但是唐憲宗手下的大將嚴綬卻是個無能之輩,眼看唐軍此次出兵的戰果就和當年的太監吐突承璀一般
隨著唐軍大敗,其他節度使又開始蠢蠢欲動,李師道派人燒了洛陽的糧倉后竟然派人刺殺了宰相武元衡,最后武元衡橫尸街頭
唐憲宗李純
武元衡
眾臣
與此同時,王承宗也開始蠢蠢欲動,此時的朝堂可謂背后受敵。
唐憲宗李純陷入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此時,大將李愬出現了他的父親是大將李晟,所謂的虎父無犬子。
此時的大唐已經打了四年的仗,好在有唐德宗剩的家底,朝堂只能勉強維持。
李適聽神跡如此說,心里說不上什么滋味
自己這家底哪是攢的,分明就是搶的。
打仗打到這個地步,唐憲宗李純已經沒有退路,主戰派的大臣也沒了退路,若是輸了他們就又成了大唐的罪人。
大臣裴度要求去最前線,并且發下誓言,勢不與賊共生大有唐軍勝,他活,唐軍敗,他死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