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煦第一反應是上報此事,在顧承駿面前參尹東山一本。
但很快他又自己將這個念頭壓了下來。顧承駿對這事本就可有可無,就算報上去也未必會認真處置。
最重要的是,他雖然查到了線索,卻并無實證那個通風報信的人是尹東山的仆人,卻已經不見了蹤影,并未抓到。沒有證據,尹東山只需抵死不認,說不定還能反過來怨他無故生事。
尹東山的職權比他大,到時候借機給他添堵,他縱然能夠應對,也會很麻煩。
在有把握除掉尹東山之前,還需維持表面的和平,不宜正面與他對上。
張煦在心里狠狠給尹東山記了一筆,便將此事暫且揭過了。
錦城,君府。
秦海大步從外面走進屋里,面上帶著毫不掩飾的笑容。一見君琢,他就準備開口,但看旁邊還有兩個小廝在,連忙板起臉來,擺手讓他們退下了,這才湊到君琢耳邊,低聲道,“公子,好消息”
君琢自從上回當著祖父的面頂嘴,就被禁了足。后來祖父的氣也不知消了沒有,他自己卻也懶怠出門去應付那些人,索性就在院子里清清靜靜地看書。
君氏世代書香,藏書十分豐富。在洛京的時候,祖宅里還專門建造了一棟三層的藏書樓。搬來西州時,祖父也力排眾議地放棄了許多的行李,反倒裝了十幾車的書,如今也正在籌建新的藏書樓。
君琢倒是有心把這些書搬去方縣,不過祖父看得緊,他能自己跑出去就不錯了,不可能帶那么多累贅。
幸而他在讀書上還算有些天分,幾可過目不忘,便打算自己背下這些書,回頭再抄寫出來。
有了這樣的念頭,背書也不覺得枯燥了。
但進度并不快。君琢很驚訝地發現,以前讀著并不覺得有什么問題的書,如今再看,許多地方卻總難以贊同其所寫的道理,忍不住在心里反駁。
漸漸的,君琢發現,這未必不是一種挑選書籍的方式。那些叫他看得直皺眉頭的,多是后人所作,即便附會經史,寫的也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為了達成某種目的。倒是經史典籍百讀不厭,縱然有可堪議論之處,也自有因由,值得做幾篇文章來辯駁。
如此一來,他甚至能從背書之中體會到些許樂趣了,便也不急著回方縣去。
聽到秦海壓抑著興奮的話,他也不甚在意,將手中的書翻過一頁,隨口問,“什么好消息”
“前幾日紅巾軍正式出兵,三日之內,以雷霆之勢連破達城、利城、松城三座城池”秦海光是說起來,就覺得熱血沸騰,只恨自己不在現場,不能親見這樣的盛事。
在方縣住了這幾個月,要說君琢心里還有許多的糾結與思考,那秦海就是純粹地享受那樣的生活了。
雖然要自己種地干活,不似在公子身邊伺候這么輕省,但是那種沒有上下尊卑、沒有主仆之別的自在氛圍,也是秦海在君家沒有感受過的。
許多人甘為仆人,不過是因為這個世道想要自己把日子過好太難了,不如依附大族,得些蔭護。但若官府就能護住百姓,不苛刻地抽稅征役,不用怕被人欺負,不會家里有點好東西就叫大戶強買強占,誰愿意任人使喚
主家再厚道大方,又何如自己做主人
回到錦城的這些天,他進出都只覺得拘束,要不是公子還有計劃,他都想自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