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進城時,聲勢著實不小,引得許多洛京的百姓夾道圍觀。
這幾年,從各地來到洛京的商賈絡繹不絕,至于各大勢力的隊伍,更是不少見。畢竟光是歸降紅巾軍、移居洛京城的節度使,就已經來了六個,能湊一支蹴鞠隊了。
但每每有這樣的熱鬧,洛京城的百姓們卻還是喜歡來圍觀,好像這樣就算是見過了世面似的。
不止洛京如此,其他地方也差不多。
游學團的成員們,一開始還會驚慌一下,命隨行的護衛們驅散百姓,后來意識到紅巾軍的規矩與別處不同,不禁這些,若是強行驅逐,反而自家會受罰,便也只得強迫自己習慣了。
漸漸的,他們甚至從中品出了一些趣味。
畢竟都是年輕人,而且自矜才華與身份,又怎么會討厭這種萬眾矚目的場合之所以驅趕路人,無非是怕出什么亂子,不過紅巾軍的百姓,雖然喜歡看熱鬧,卻十分守禮,并無冒犯之舉,他們也就欣然受之了。
相較之下,前來迎接眾人的崔桓,臉色就不那么好看了。
他本來是想偷偷安排自家子侄和可靠的長輩過來,先在這里做點小生意,站穩腳跟,如此不論之后如何,總歸是有了一條退路。誰知最后來的是一支龐大的使團,雖然他的兒子也在其中,卻還是打亂了他的安排。
年輕人們同進同出,想要私下做些小動作,談何容易
崔桓略一打聽,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南黎的朝堂上,很多事情能瞞得過上面的皇帝,瞞得過底層的官員,卻瞞不過崔桓這樣的局中之人。他立刻就意識到,這是王蔚看破了自己的打算,索性把事情鬧大了。
也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訴他準備退路可以,但想自己偷跑是不可能的,必須帶上大伙兒。
崔桓對此自然是有些懊惱的,因為這么一來,很多好處都要分潤出去。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王蔚將這件事在溫靖面前過了明路,那么他這里就可以從容安排,不用遮遮掩掩了。
叫他再怎么生氣,也發不出來。
要不怎么這么多年,王蔚一直牢牢占據著溫靖心腹的位置,將江州一干文武百官壓得死死的呢
有他在江州周旋,崔桓這邊確實也少了許多后顧之憂。
相較于崔桓的半推半就,紅巾軍方面,對于使團的到來卻是十分歡迎的。
當初崔桓寫信回家,讓家里送一些人過來,那封信就被紅巾軍的情報部門截住,送到了竇娥的桌上。
竇娥沒有去管,因為一個江州的使者,有心要在紅巾軍的地盤上安置產業,實在不能算是壞事。她只叫人盯住這邊,不讓他們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來,便丟開了手。
卻沒想到,最終卻是弄來了這么大的一支隊伍,囊括了整個江州大半的青年才俊。
但這對紅巾軍來說,依舊是好事。
就像溫靖不讓自己的兄弟或者兒子帶隊前來,生怕他們更親近紅巾軍。這些江州的大臣們,千方百計把自家兒子塞進隊伍里,就是為了讓他們親近紅巾軍。
他們是為了謀一條退路,但江州的年輕一代接受了紅巾軍的理念,以后自然不會排斥并入紅巾軍。
紅巾軍當然不會拒絕這個傳播自身思想與理念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