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巾軍的公務人員一直都是公開招考,只要的確有才華,能考上,也不會有人無故打壓。從前的鳳州、華州、淮州、徐州、齊州等地,就有不少仕宦子弟考取了。
這也是江州那些大族愿意把年輕人送到紅巾軍的根本原因。
只不過,不管出身如何、才能如何,都只能從底層做起。
這個底層,不是大黎給進士賜官的縣令或者縣尉,做的是原本的小吏所做的工作。
在一些世家子弟眼中,這都稱不上是濁官,而是下流俗吏了,他們是放不下身份和架子去做這樣的工作的,所以才覺得在紅巾軍沒有出頭之日。尤其是那些已經享受過高官顯爵的年長者,就更拉不下這個臉了。
子侄輩還能說去歷練打磨一下,他們自己卻是絕無可能低頭去考試的。
偏偏紅巾軍沒有額外加封的規矩,他們便沒了上進的捷徑。
這是文官,雖然他們不愿意走,但至少還有一條路。武將在紅巾軍,那才是真的無路可走。
紅巾軍的士兵以女兵為主,男兵數量十分稀少。所以晉升上去的將領,自然也都是女性。更不用說,最頂上還有秦良玉、穆桂英這樣的大將壓著。
似康靖這樣行伍出身,本人已經做到將領級別的,紅巾軍根本沒有他們的位置。
康靖這段時日在外面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始終沒有找到自家的出路。
經商他是不會的,工人也不能做一輩子,回去種地他習慣不了康靖一度還想過要買一塊地,挖池塘養魚,但略一考察他就發現,紅巾軍對這種民生行業,實行的是分配制,如今已經差不多飽和了。
但是現在,擺在他面前的,無疑就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雖然不知道紅巾軍要在這座海島上做什么,但既然特意招募人過去開發,那島上就必然有她們想要的東西,以后的發展不會差了。
而且到了那邊,百廢待興,事事都要人去做,出頭的機會也多。
最重要的是,在這件事上,紅巾軍似乎并不介意他的出身別看康靖在紅巾軍境內到處亂跑,如今還跑到工地上來,周圍沒有任何人知道他的來歷,但康靖覺得,面前這位紅巾軍的小隊長,應該知道他的身份。
紅巾軍對戶籍的管理比任何一個朝代都更嚴格,她們雖然不禁止人口流動,但對于身份的驗證與管控,始終沒有放松。
那種在某地犯了事,換個身份去到另一個地方,就能重新做人的事,在紅巾軍的地盤上是不存在的。
“限制之下的自由”,這是洛京時報上一篇文章評價紅巾軍治下的百姓生活時用過的詞,來到紅巾軍的地盤之后,康靖對它的體會一日比一日更深。
但現在,小隊長在明知道他的身份的情況下,還要舉薦他去做這份工作,也就意味著,到了海島上,他就不再受到出身的限制了。
盡管還不知道去了那里能做什么,但康靖還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第二天,他們這些人就離開了工地,帶著行李和家當來到碼頭。
他們會從這里一路乘船出海,沿路捎上其他地方被選中的人。所以上船的第一件事,就是分組,不管是在船上還是將來到了島上,管理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
康靖一聽,便立刻在其他人還猶豫時,主動站出來擔當了組長的位置。
等船到羊城,準備換乘海船時,他手底下已經有了二十幾個組員,而且都是他自己親自接觸、挑選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