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交戰,即然你們敢資助軍隊,那就是我們的敵人,一切就怪不得我了!”
李嗣業看著遠處的牧羊人,眼中閃過一道道的寒光。
“全軍聽令,所有烏斯藏人,一個都不要放過!”
李嗣業氣息內斂,全身的氣息驟然之間變得冰冷無比。
“是,大人!”
隨著一聲令下,大軍轟然應是,下一刻,一千多名精騎由緩而快,卷起道道煙塵,往遠處直撲而去。
“啊!——”
“是唐人!”
“快走!”
……
一陣陣的尖叫從遠處傳來,赤勒川的牧羊人一片慌亂,許多人牧驅趕的羊群試圖往遠處逃去,嗯,已經遲了。此時此刻,兩國交戰,李嗣業又怎么可能讓他們有機會逃走?
“轟隆隆!”
馬蹄聲更急了!
隨著踹急的馬蹄聲,誰也不知道,在烏斯藏大軍的后方,另一場“戰爭”已經打響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行軍打仗亙古不變的道理,即使兵書戰策上也是如此記載。不過,這僅僅是中原的兵書戰策,對于烏斯藏人,包括草原上的其他民族來說,這從來都不是問題。
王沖曾經研究過,烏斯藏人的后勤方式和中原人完全不同。
中原人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需要準備二到三年的時間,而且這么長時間的儲備,還僅僅只能堅持幾個月的時間。一旦超過三四個月,戰爭就沒有辦法打下去。在大唐立國之初,太宗皇帝在位的時候,大唐盛極一時,卻在對付高句麗帝國的戰爭中,因為高句麗人堅壁清野,大唐后勤跟不上,在戰爭堅持四個月之后,因為糧食短缺,不得不班失回朝,無疾而終,結束了這場興師動眾,耗費了大量國力的戰爭。
然而就是這四個月的時間,已經是中原王朝戰爭史上最長的一場戰斗了。而為此,大唐甚至提前儲備了三年多的糧食!
對于中原王朝來說,這樣的戰爭并不是可以輕易展開的。
但是烏斯藏人和突厥人就不一樣,他們想要進行一場戰爭,隨時可以千里機動,而不用擔心后勤跟不跟得上的問題。如果像大唐這樣,要受到這么大的制約,提前這么多年準備,那草原上的民族早就沒有什么戰斗力了,更加不可能成為大唐邊患。
歸根結底,烏斯藏人和突厥人并不是沒有糧食問題,而是他們的飲食習慣和中原人完全不同。
草原上的民族以肉食為主,餐餐吃肉,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對于中土神洲的人來說,如果天天吃肉,頓頓吃肉,沒有其他的主糧,剛開始肯定會非常興奮,大吃大喝,但是三四天之后,就會馬上膩味,一個月之后,大軍就會沒有戰斗力可言。
中原人的主糧是稻米,栗,黍,高梁等等,在習性上天然就不一樣。而這些糧食的儲存、運輸,種植,包括烹食都相當麻煩,耗時耗力。更別提,中原人飲食還講究葷素搭配,烹、煮、蒸、炸,灼各種做法。
只有米,沒有肉,肚子里面沒有味道,戰斗起來也會軟綿綿的。
所以中原人戰斗,大戰前必定有大興灶火,大餐一頓的習慣。有句話叫做,吃飽了才有力氣!
中原大地,百姓習慣如此,不管是軍神,還是兵圣,又或者上古兵道祖師,對于這種情況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順應水勢,所以兵書上才說“兵馬未動,糧食先行”,本性如此,如何能改?
但是草原民族不同,飲食習慣遠沒有那么復雜,煮熟了就行,甚至生的也無所謂。
而大軍出動,牧羊人隨后而行,軍隊在前方成為牧羊人的堅實后盾,而牧羊人在后方趕著成群的牛羊,為大軍提供口糧。牛羊逐草而食,不需要耕種,不需要犁鑰,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不需要數月才能成熟。
更重要的是,牛羊永遠都不會發霉,也不用擔心食物的儲藏問題。
軍隊機動到了哪里,牛羊就趕到哪里。永遠不存在說不新鮮,或者潮濕,霉變的問題。只要有草,大軍就永遠不缺少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