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大唐地大物博,意味著它擁有龐大的人口,龐大的資源,龐大物力,和強大的恢復能力。
但是同樣,地大物博意味著它的龐大的人口,資源,還有物力,需要極其漫長的時間才能轉運成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三個月的戰爭,三年的準備”,背后體現出來的,就是這種耗費靡巨的重大缺陷。
西南之戰,大唐空有那么龐大的兵力,那么多數量的帝國大將,當大欽若贊和火樹歸藏帶領二十多萬鐵騎順勢東來的時候,大唐居然完全抽調不出一點兵力支援。
雖然說是有各個周邊的異邦番國牽制的原因,而更重要的,還是龐大的國度,調動不易,各種轉運、支援極其耗費時間。
就算是王沖,在大唐的精英里已經算是對這場戰爭有準備的人了,但是揮師南下,日夜兼程,依然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但是反觀大唐的那些對手,不管是蒙舍詔,還是烏斯藏,根本不存在那種問題。閣羅鳳準備這場戰爭,絕對沒有儲備三年。
而大欽若贊和火樹歸藏,決定離開高原,東下參戰的時候,也只是一剎那的時間。從下決定到真正參戰,也絕對不用一個時間!
再放遠一點,東北邊陲,幽洲地界,即便是擁有張守珪這種名將,悍將,宿將,老將,兵法大家,面對一個淵蓋蘇文統治的高句麗帝國,也很難發動太高強度的戰爭。
淵蓋蘇文不用準備三年糧草,一個地方有事,其他地方隨時支援,雖然也需要消耗一些時間,但絕對不需要數月之久。
反觀安東都護府,也只能憑借一府之力對付一個帝國!
大唐實力雖盛,但卻礙于遼闊的領土,調動不便,在和各個異邦諸國之間的戰斗中,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糧食的轉運,遙遠的路途,使得這個帝國始終難以傾盡全力去對付自己的對手。
對付蒙舍詔是如此,對付烏斯藏是如此,對付東西突厥如此,對付高句麗還是如此,未來對付遙遠的大食帝國,同樣亦如此……
要解決中土神洲,各個朝代的千年困境,就必須它龐大遙遠、險峻的交通問題,而“水泥”就是王沖的思考中,用來解決這個世界問題的辦法。
一條光滑、坦蕩、平整的大道,要遠比崎嶇的山道,能夠更快的節省時間;能夠更加迅速的將大唐的兵力從一個地方輸送到另一個地方;能夠更加便捷的將大唐各個道府、洲郡的糧食輸送到京師,然后再轉運到其他各個需要的戰場。
如果擁有一條四通八方,非常方便的道路系統,就能夠將大唐從一個非常雍腫的胖子,變成一個行動快捷的壯漢,也更加能夠鎮懾周邊的各個異邦諸國。
這一點,是任何武功,任何的武道無法達到和取代的。
武道只是個人的勇武,但戰略,卻是整個大局觀。無論在任何時代,戰略層面的大局觀都無可取代!
武道只是十人敵,百人敵,千人敵,萬人敵,但戰略大局觀卻是十萬人敵,百萬人敵,甚至影響綿延數千年之久,這是任何東西也無法取代的。
王沖所要做的,就是要建立一個龐大的道路系統,改變這個強大帝國的“地大物博”,讓它的物資轉運和兵力支援速度數倍于之前,讓它的所有敵人為之震懾,改變中原王朝對付周邊諸國永遠只能打出“一拳”缺陷!
“我說的東西,調制的怎么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