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上針落可聞,九公德高望重,名滿天下,是大唐的賢相,盛世的締造者,以他的身份,說出這番話來,是真正的擲地有聲,擁有非凡的分量。因為這不僅僅是他在怛羅斯事件中的觀點,同樣也是為相幾十載,說出來的治理心得,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
否定九公,就等于否定大唐的盛世,以及現在的太平。
一時間,整個大殿里死寂無比,每個人臉上都露出了思忖的神色,就連顏文彰和鄭成禮、周太欽等人也是沉默不語,若有所思。
“太好了。”
廊柱下,宋王長長的松了口氣。九公居然會離開四方館,在這個時候趕到,就連他都沒有料到。太師是兩朝老臣,地位極重,就連他這個親王在太師面前說話,份量也是不夠。如果不是九公,恐怕怛羅斯的事情就要塵埃落定,真的撤兵了。
大唐在西域的經營,將要徹底的毀于一旦。大食、烏斯藏、西突厥三方會盟,之前的辛苦將要毀于一旦,禍患從此無窮無盡。
“該死的老東西,壞我好事!”
此時最氣惱的莫過于齊王了,他咬牙切齒,神色憤恨無比。本來以為這次借助文臣的力量,可以徹底的壓制宋王、王家一脈,沒想到一個九公,立即令他功敗垂成。而大殿上的太師詹仲謐,臉色早已難看無比。
“九齡,別忘了,你可是文臣一脈!!”
詹仲謐終于忍不住提醒道。
整個大唐,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文武之爭,最后的轉折居然不是來自于武道,而是文道,這是詹仲謐萬萬沒有想到的。
“呵呵,這么多年了,當年在老師那里,仲謐就是如此,怎么到現在還是不明白,依舊拘泥于文武之見?在九齡的心中,沒有文武之別,只有家國一體。所有的一切都以大唐和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為重,怛羅斯的事情,唯有求戰,方能得和,而如果求和,唯有戰亂而已。這也是九齡支持馳援西北的原因!”
說到最后一句,九公的聲音擲地有聲,神情也慢慢變得嚴肅起來。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心中無文武之分,一切以家國為重,這就是九公!
——這一點說來簡單,但卻又有幾個人能做到?
“嗡!”
九公的聲音一落,朝堂內一片嗡嗡。眾臣面面相覷,議論紛紛。眾人只知道九公和太師同屬文道,但是聽九公的意思,兩人當年居然還是同窗同學,這層關系令眾人愕然不已。
“陛下,老臣反對!國雖大,好戰必亡!大唐連年戰爭,已經耗費國帑極巨,不宜再起邊釁,和大食開戰了!”
太師沉聲道。
“陛下,臣附議老太師!”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鏗鏘的聲音響起。蟠龍柱旁,齊王臉色一冷,突然走了出來,高聲附和。九公在朝堂上說話的分量太重了,齊王擔心現在再不開口,后面就沒有機會了。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