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呢?為什么朝廷到現在都還沒有動靜?”
“稍安勿躁,相信朝廷一定會出手的。”
“唉,這是大唐和西突厥又要戰爭的跡象嗎?”
“混帳,都到了這種時候,是說這種話的時候嗎?”
……
街頭巷尾,茶樓酒肆,議論和爭執無處不在。這件事情對于整個京師,甚至是大唐的百姓來說,在意識上都是一件極大的震撼和沖擊。
甚至導致所有的京師百姓,對于李君羨和儒門倡導的“天下大同”都產生了懷疑。
在此之前,不只是京師百姓,大部分大唐民眾對于李君羨和儒門都是非常支持的,所以兵儒之爭,王沖才會輸掉,《強權即真理》也被列為**。
眾人原本以為,只要大唐和各荒簽訂了和平協議,那么雙方就會從此和平,再無戰亂。
沒有大唐周邊各國的威脅,大唐自然也用不著耗費大量的國臚、糧草、兵力去和各國作戰。
大唐立國這么多年,死在邊境上的戰士不計其數,這也是人心思安,反對戰爭的根源。
但是邊陲的事件卻把所有人心中的一廂情愿,撕開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讓人看清楚這一切的本質。
那一紙和平協議根本保護不了大唐百姓,邊陲的四百口人命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走!我們去找少章參事,他不是一直在說天下大同嗎!大家和我一起去,無論如何,一定要給那些邊境上死去的人一個交代!”
城西的一座酒樓中,一名京師百姓越說越憤怒,猛然一揮手,帶著無數對儒門深感失望的京師百姓,朝著少章參事府而去。
而京師中,感受最復雜的,莫過于各國胡人。在此之前,許多胡人一直利用大唐政策上的寬容,在京師中為非作歹,肆意妄為,但是這件事情的發生,讓京師的氣氛迅速變得微妙起來,很多胡人都收斂了許多,不再像以前那么放肆。
“王沖!”
而少章參事府中,李君羨砰的一聲將手中的奏折砸在一旁,聽著府外此起彼伏的聲音,深深閉上了眼睛。
這么多的消息,如此詳盡,比他在朝堂上得到的還要仔細,這一點,恐怕只有王沖才能做到了。不得不承認,王沖這一手,確實打亂了他的步驟,讓他第一次有種焦頭爛額的感覺。
邊陲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他又豈能不憤怒,同樣是大唐的子民,他又豈能不憐憫?
但是這件事情,大唐方面沒有任何證據,朝廷總不可能因為那些村莊留下的馬蹄鐵印就宣布對西突厥開戰,如果是有人故意嫁禍的呢?
國與國之間和私人不同,是必須講究證據的,而且做下那樁慘案的是幾十個突厥騎兵,這些突厥騎兵為了一己之私,枉顧軍令,跑到大唐邊境打秋風,但是一小股軍隊的行為并不能代表整個西突厥啊!
難道因為死了四百多個人,就重新掀起一場戰爭,死傷四千個,四萬個,甚至四十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