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太子的事情之后不久,接連三天,圣皇都缺席了例行的早朝,文武大臣從清晨等到了傍晚,也沒有見到圣皇的身影,而且宮中也沒有任何的太監出面,傳遞圣皇的旨意。
這件事情在朝堂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如果說圣皇接連三天沒有參加早朝讓群臣不滿的話,那么接下來圣皇花費百萬,要在宮中興建太平樓,則引發了群臣的強烈反對,御史彈劾的奏章一封又一封,不斷的送往宮內。
但是這一切完全沒能阻止圣皇的興致,緊隨其后爆發的一件事情,則在朝野引發了更大的波瀾。
圣皇詔令百官,準備重啟選秀,從九州各地挑選德才兼備的女子,納入后宮。
消息傳出,別說文武百官,就連待在府邸之中的王沖都震撼無比。
“王爺,此事實在是太反常了,雖然詔令九州各地,選秀納妃,歷朝歷代都有,本朝也有過先例,但是在本朝,還從沒有這么做過。圣皇年輕的時候,尚且沒有這么做,如今數十年過去,連宮中的皇子皇女都這么大了,反而要開啟選秀納妃,實在是太不正常了。”
王沖的府邸之中,太子李亨,從西方世界和王沖一同返回的宋王,后期返回的兵部尚書章仇兼瓊,烽煙將軍蔣元讓,盧廷之,老管家,吏部侍郎張儉,兵部侍郎朝乾宗,楊釗,德親王,壽王,譚國公,虢國公,還有朝中的幾位刺史,全部都聚集在王沖的府邸之中。
冥冥中,王沖的異域王府,儼然已經成為了朝堂之外的另一個中心。
“父皇的性格太古怪了,雖然宮中規矩森嚴,我和幾位皇兄對父皇也向來敬畏,但是那天那樣的事情從來都沒有發生過,即便是犯下再大的過錯,父皇不會親自動手。”
大殿中,太子李亨低頭思忖,也開口了。
三王之亂,大皇子李瑛犯下謀逆的大罪,圣皇雖然心中憤怒,但也只是命人將他關入天牢,并沒有動手,東宮事件,李亨背誦功課,一字不落,而且諸皇子中他也一向勤勉,結果卻因為抬頭看圣皇,挨了一巴掌,還差點被廢掉太子之位,簡直不可思議。
“而且,不知道為什么,這段時間我總感覺父皇有些怪怪的……”
說道最后,李亨欲言又止。
“外臣無詔令,不得入后宮,后宮之中我們無法進入,所以也不知道其中的具體情況,但是算上之前的幾天,陛下已經至少有七天沒有上過早朝了,而且也沒有任何的消息昭告群臣,朝廷政務,國之大事,關系天下億萬生民,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沒有任何的緣由,接連罷朝七日,本朝還沒有這樣的先例,如果陛下再不上朝,只怕人心惶惶,妄加猜測,朝堂上就一片混亂了。”
吏部侍郎張儉也開口說話了。
如果圣皇身體微恙,或者直接吩咐群臣由宰相代理朝政,朝堂上都不會像現在這么混亂,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圣皇既沒有上早朝,也沒有指明該由誰來處理朝政,沒有命令,哪怕宰相都不敢擅自暨越。
“不錯!國不可一日無君,朝堂上的奏折現在堆積如山,都等著圣皇裁決,決不能再這么下去了!”
其他幾名大臣也跟著附和道。
“昏君!這就是昏君!我們已經得到消息,這七日的時間,陛下深居宮中,罷朝不出,其實并沒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耽擱,而是在后宮召集宮女,肆意享樂,簡直是豈有此理!”
相比于太子和吏部侍郎張儉等人,幾名朝中的新老御史就沒那么好說話了,他們的神情激動,憤慨不已。
自古言官就有監察君王以及文武百官的職責,特別是在本朝太宗時期,更是立下了“御史赦免”的政策。
按照御史政策的規矩,無論御史犯下怎樣的過錯,只要是在履行監察百官,鞭策君王的職責,哪怕行為過激,犯下忤逆君王的過錯,或者更偏激的行動,都可以赦免無罪。
圣皇接連罷朝七日,并且沉迷女色,對于御史們來說,這已經是君王最大的過錯,更重要的是,眾多的御史接連上書,累積的折子足有數百封之多,但是全部被圣皇擋了回來。
御史們鬧著要入宮面圣,但是全部被禁軍侍衛阻擋在外,整個朝堂,所有御史心中都憋了一把火。
而大殿之中,感受到一眾御史的憤怒,眾人都是神色尷尬,皺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