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區從第二層一直到第六層,是一個非常大型的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主題。港口出版社大樓的這個展覽區還在建立,從來沒有對外開放過。經常有得到小道消息的媒體想來參觀,但所有預約都被太宰治拒絕了,目前為止還沒有在社交平臺上進行宣傳。
“展覽區目前不對外開放,太宰說,今天是給你一人的參觀時間。”織田作之助說。
太宰治霸氣的發言讓白倉望再次感嘆“他也太厲害了,太宰總編不得了啊。”
跟織田作之助走進電梯,進入第二層,電梯門向著兩邊打開,一個設計感十足的展示大廳就展現在眼前。白倉望走出電梯,正對著電梯門的就是一個巨大的循環播放著港口出版社的宣傳片的顯示屏,屏幕最上方是毛筆字體的“港口出版社”幾個大字,繞過顯示屏,整個二層都是目前港口出版社手上的簡單的產業介紹,其中就有知名的漫畫周刊、動畫公司。
除了小說出版的港口文庫以外,港口出版社還同時置辦了一系列能有關聯的其他的產業鏈,比如港口周刊、港口動畫工坊、港口影視、港口娛樂公司,從小說到漫畫到動畫再到真人影視化,幾乎能夠完成產品的自產自銷。
二樓是對這些產業的簡單介紹,大致內容就是“這些都是我們港口出版社搞的”,全方位展現了企業成就。
“好厲害這些都是這幾年間完成的嗎”白倉望走在以突出的浮雕標注著時間軸的企業發展時間圖旁,整面墻把港口出版社發展的產業、主要成就、出名的作品都清楚地列出來了,像在看什么歷史大事件的脈絡圖。
港口出版社的名字或許不該叫港口出版社,應該改名港口集團。
三樓是針對港口文庫的展覽區,所有港口文庫出版的小說作品誕生的背景、作者的創作思路,和編輯之間發生的趣事都可以在這里看到。
“2002年那時候太宰哥就已經在港口出版社了嗎”白倉望在港口文庫的一個主要作品的負責人上看到了太宰治的名字,那上面介紹著這是他第一次擔任編輯的作品,“而且還是負責織田哥的小說這個你沒和我說過啊。”
三年前的事情,織田作之助還記得“那時候太宰17歲,已經上了大學,會進入出版社實習也很正常。他說希望有成就再把這些事情告訴你,當做一個驚喜。”
織田作之助是港口文庫的招牌作者,當初基本是他和港口文庫的名號同時打響,共同發展的。太宰治花了三年時間就把港口出版社經營成現在的模樣,織田作之助的名氣也在這三年間水漲船高,整個二樓的港口文庫展覽區里,和織田作之助有關的展覽就幾乎占了三分之一。
這也和織田作之助產出的作品多有關系,在東京居住的三年間,他把所見所聞都融入了自己的故事里,原本就很擅長寫大阪人的風土人情的他在米花町居住后,作品發展得更有故事性了,雖然他的寫作重點仍舊是人而不是案件,但這些接觸到的故事都讓他的內容更為豐富。
織田作之助的訪談,與編輯溝通時的心路歷程都事無巨細被展示在這處展覽區,有些內容就連織田作之助自己也記不清了,白倉望看著,發現與織田作之助有聊過的,居然在這里也能找到記錄。
太宰編輯那時候我拿到文稿,發現有一處和之前的大綱不一樣,織田作說是小提出的建議,我覺得很有趣。
織田作之助小說,如果這樣寫就太奇怪了,那個時候我很在意,追問他為什么會覺得這樣的劇情很奇怪。小只問了我一句話,我就明白了。他問我,你要寫的是幻想里的人還是現實里的人呢我覺得,我還是想寫現實里的人。
“這個是我”他看到織田作之助點頭,才再去讀了一遍。
他沒想到,自己會出現在記錄里。在這里,他的名字被簡化成了“”。
“這些信息也太細致了吧,有些我都不記得了。織田哥也參與布置了嗎”
“是啊,因為太宰說難得認真做了,要把這些記錄下來。”織田作之助說著,在這僅有他們兩人的展示區內,他的聲音不大,卻無比清晰,“而且,我也想把這些留下來總感覺我會寫作是一種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我堅持到了現在。小望,是你給了我力量。”
織田作之助的話說到這里,白倉望已經明白他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