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克勞德為首的阿爾達教官們,在國王羅德尼十八的優渥待遇下,工作熱情都十分之高。
他們深入軍營,和國王招募來的官兵同吃同住了小半年,認真地總結、分析王國軍隊目前的種種問題,以及適宜的解決方案。
教官們很快就意識到,在西北海灣時的經驗并不能完全照搬到這里來。
不得不承認,保羅·格萊曼在對自己麾下軍隊搞的那一套,在這個時代里絕對是一種“精兵”路線。
嚴密的組織,充分的訓練,再加上充分的物質供應,還有大量的教育。
最后一點尤為重要,在度過最初的草創階段后,保羅對士兵的文化要求就不僅僅滿足于不是睜眼瞎就行了。
他加強了軍隊的教育投入,士兵們除了繼續強化閱讀與寫作,還要去學數學等知識,在旁人看來簡直難以置信。
尤其是那些專業性較強的兵種,比如炮兵、比如測繪兵、比如氣象兵、比如工兵,還有許多文職,他們所要掌握的東西在一般人看來相當之高深,都是那些有錢有閑的學者老爺們才去研究的東西。
保羅甚至還讓官兵們閱讀詩歌、觀看戲劇,以此來陶冶他們的情操。
很多人都疑惑不解,侯爵為什么會對一幫在戰場上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的“消耗品”投入這么大。
這確實很難理解,甚至包括保羅自己,他也僅僅是依據前世的刻板認知,隱約知道豐富士兵的頭腦、提升士兵的文化、開闊士兵的視野一定會對提升戰斗力有促進作用。
但具體怎么個促進法,保羅所能想到的無非就是學習新事物更快、貫徹命令更迅速之類的。
是否存在過度投入的情況?或許僅僅投入50,與投入100,對軍隊的戰斗力提升效果會差不多呢?
管他呢,反正好幾次戰爭都打贏了,那就先繼續這樣下去吧。
或許保羅意識不到自己心中更深層次的地方存在著某種“強迫癥”,對于自己所鐘愛的、認為重要的事物,他希望能竭其所能地賦予其完美性,在各個方面上完美。
人有千面,心有千變,對于作為個體的士兵可能是良莠不齊的,但在統一的紀律約束以及相同的文化教育下,作為整體的軍隊應該具有高潔的品性、無私的精神、忠誠的心靈,軍隊不僅僅是守護者,也要是藝術家、是探索者、是國民的典范,等到他們從軍隊里退役,回到地方上去,就能用自己所學到的各種知識造福于社會。
絕對完美的情況一定不可能存在,但不妨礙他朝著完美的方向努力,也不可能一次性就把事情做完,但哪怕是一次進步一小點。
至于會不會養出一幫革命分子,保羅覺得自己的治下尚沒有內部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