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這些相對落后的“火力點”無法對抗兼具射程優勢與威力優勢的艦炮,阿爾達海軍航行到港口外面,調整艦身,炮口對準,點名式地將“火力點”一一拔除,隨后陸戰隊劃著小船,在火炮的掩護下進入港口,搖動絞盤將阻礙艦船入港的鎖鏈收起,往往就意味著這座城市已經到手了。
舊時代軍隊的守城作戰,如果有厚厚的城墻保護,防御方還能頑強抵抗一下,可一旦城墻失守,防御方會立刻士氣歸零,根本沒有打巷戰的勇氣。角灣沿海的城市為了商貿的便利性,其城市布局往往是港口直接通著中心市區,中間沒有復雜的障礙,而護教軍部署在這里的防御力量基本由那些仍舊支持教會的本地信徒征召而來,缺乏訓練,裝備低劣,在加上因為投靠護教軍而飽受當地人質疑,士氣也很低落,這么一幫家伙的戰斗力可想而知。
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陸戰隊還沒登陸呢,港口的守軍便一哄而散,不多久市民便自發將護教軍任命的官員綁起來,向登陸的先頭部隊投降。
總體而言,趁著護教軍忙著舔舐傷口的當兒,對新教同盟沿海城市的收復比較順利,尼斯堡花費了近半年的時間恢復了對沿海領土的統治,終于恢復成一個比較像樣的國家,并嘗試再次建立一支強大的武裝,摩拳擦掌,準備在下一階段的作戰中一雪前恥。
退卻的護教軍,以及他們背后的角灣教會與教廷并沒有閑著。
教皇哈林頓二世與教廷諸高層們就當前的局勢達成了一致的意見,伽貝拉的事情暫且放一放,要優先撲滅角灣的異端之火。他們放開了所有的限制,包括士兵、軍械以及金錢在內大批支援通過海陸運輸抵達的角灣,重新武裝了正在恢復中的護教軍。
在教廷的直接支持下,原本退居二線的韋伯斯特被重新啟用,再次擔任了護教軍的統帥。
韋伯斯特的經歷相當有傳奇性。
在角灣戰爭伊始,護教軍的北路迂回戰略遭到慘痛的阻擊,而在南路,異端軍隊在角灣同盟猛將巴斯克斯的帶領下一路東進,直打到距離柯林斯城不遠的莫爾堡下,就在護教軍與角灣教會行將完蛋的時候,教廷派遣韋伯斯特率軍前來支援了。
他在莫爾堡下擊敗了巴斯克斯麾下的新教軍隊,然后一路逆推至新教聯盟中最強大的角灣同盟境內。
然而在這個時候,短視的角灣教會卻認為已經勝券在握了,主張分出一部分兵力前往北方進攻伊頓等國,以最快的時間蕩平所有異端。
謹慎的韋伯斯特拒絕了這個方案,堅持先集中兵力消滅角灣同盟這個瀆圣同盟中的帶頭老大,角灣教會由此對他產生了芥蒂,一番操作后把韋伯斯特踢到二線,換成了同樣是教廷派來的艾德文·庫克。
分兵進攻的計劃被角灣教會促成并執行了,庫克領著原本計劃中一半的軍隊進攻到尼斯堡下,結果最終也沒打下來,自己也在一場營嘯中身亡。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