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軍對矮人隧道的破壞行動取得了遠超預期的成功,基于苦味酸制成的黃色炸藥在實戰中展現出的強大威力,徹底顛覆了傳統爆破作戰的認知。
與黑火藥不同,黃色炸藥是一種真正的高能猛炸藥,其爆炸方式并非燃燒,而是爆轟——一種以超音速傳播的連鎖化學反應。它的沖擊波速度高達七千余米每秒,遠超音速,能在瞬間將巖石從內部撕裂、粉碎。
而黑火藥,盡管現在的西北海灣也習慣稱之為“炸藥”,實則是一種低速爆炸物,其本質是通過快速燃燒,或者說爆燃,然后依賴密閉空間中氣體膨脹產生推力。若將黑火藥置于露天點燃,只會騰起一團烈火與濃煙,無法形成破壞性的沖擊,唯有將其封入炮膛、巖孔或鐵管中,才能“炸”開目標。
正因如此,過去使用黑火藥爆破時,西北軍團的工兵必須鉆孔、填藥、壓實、封泥,稍有疏漏,便只是放了一把煙火。即便成功,也往往只能使巖體開裂,難以徹底摧毀。
但苦味酸不同,即使在開放環境中被點燃也會發生劇烈爆炸,即所謂的爆轟,會產生強大沖擊波和破壞力,這與黑火藥有本質上的區別。
此次行動中,黃色炸藥在未完全密閉的隧道內仍能引發劇烈爆轟,三處裝藥點接連引爆,直接震塌了主通道,并最終將整段隧道徹底熔封。
在過去半年中,維斯學院化學系為將苦味酸從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可實戰使用的軍用炸藥,進行了大量關鍵性改進。
最初,粗制苦味酸極不穩定,摩擦、撞擊甚至溫度變化都可能引發意外爆炸,曾導致一名研究員重傷,為此,霍夫曼主導了純度控制研究,通過多次重結晶工藝去除雜質,顯著提升了穩定性。
隨后,威爾斯發現純苦味酸仍對撞擊敏感,他參考領主提供的“鈍感化”思路,嘗試將其與惰性物質混合,經過數十次試驗,最終確定將苦味酸結晶與10%的蜂蠟共熔,再冷卻成型,蜂蠟包裹晶體,形成緩沖層,極大降低了機械敏感度,同時不影響爆炸威力。
此外,為防止炸藥在潮濕隧道中失效,化學系開發了雙層封裝工藝:內層為石蠟涂膜,外層為錫箔密封,再裝入木托與鐵皮箱。引信系統也由傳統的火繩改良為雷汞底火導爆索,確保在高濕、無氧環境下仍能可靠起爆。
經過三個月的測試與優化,維斯學院最終定型了“01型鈍感苦味酸炸藥”:黃色蠟封塊狀,每塊一磅,耐摔、耐潮、可長期儲存。
正是這種制式炸藥,在山喉堡外的爆破演示和隧道封鎖作戰中,展現了劃時代的威力。從不穩定晶體到軍用標準品,這半年的攻關不僅是一次技術突破,更標志著阿爾達的軍工研發,正從經驗摸索邁向系統工程。
戴里克坐在山喉堡的辦公室里,手指微微發顫地捏著鵝毛筆。桌上攤開的地圖上,幾處矮人隧道的入口已被紅圈標記,像是一張待收割的獵網。
他深吸一口氣,在紙上疾書。
致湖心鎮參謀部:新式炸藥已成功用于實戰,效果遠超預期,洛基山東段三處主隧道均已徹底封死,矮人用于埋伏我們的軍隊通通被封死在里面,短期內無法恢復通行,這種炸藥無疑是我們能夠快速戰勝矮人的關鍵之物,懇請增調至少百磅,以便清除其余已知隧道,當前庫存僅余兩箱,難以為繼,希望能快速得到支援。”
信件寫完后,他親自封蠟,派人火速送至風息堡的電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