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劉孟濤最終還是得到了這些孩子。
帳篷內。
時蹤將從食堂帶到教室、再從教室帶回帳篷的飯盒放在桌子上,并沒有胃口吃東西。
他只是靜靜坐著,通過與明月共享的意識世界,觀察著他與賀真的最新探查結果。
通過白天與其余隊友的相處,時蹤已經知道了左三丘、祝霜橋、周律等人的故事。
時蹤作為小左,依稀記得王媽媽還收養了其他畸形人。
可他不記得那些人的名字了,連同他們的面容也變得模糊。
在祝霜橋扮演的大高個的故事里,他有一個養母。
他是15歲的時候被養母收養的。
在被收養前,他在碼頭上干活,并得知了自己會被碼頭老板賣出去的事。
在他的記憶里,養父經常不在家,養母則常在農田里干活。
他想去田里幫養母忙的時候,養母回絕了,養母給了他許多玩具,希望借此彌補他從未有過的童年時光。
在周律的美人魚故事里,她被拋棄后,被鄰居阿姨收養了。
她父母非常貧窮,活在落后的村子里。
同理可推鄰居阿姨也生活在村子里,她應該也過得頗為拮據。
可阿姨依然在努力為她湊手術費。
盡管她最后認為,阿姨這么做,只是看中了她的那張臉,想把她包裝成真正的美人魚,以便賣一個好價錢。
再到左三丘小矮人的故事里,她的母親經常干農活,他時常能聞見她身上汗水的香氣。
明明是個農婦,她卻似乎很有學識,懂得在小矮人被同學嘲笑的時候,對他說出極富哲理、極能安慰他心靈的話
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
他們對故事里另一個主角的記憶,也全都支離破碎。
但將所有人的故事結合起來看,真相總算能拼湊成型
收養小左小右的王媽媽、收養美人魚的鄰居阿姨、大高個的養母、再到小矮人的親生母親,其實都是同一個人。
這個人的名字正是劉云。
劉云不認同劉家做的那些生意,“背叛”了家族,還為自己改姓“王”,后來生活在了一個落后的村子中。
她接受過高等教育,所以很會教育孩子,能出口成章。
但為了躲避劉家人,她成了農婦,手里全是繭,身上總是有汗水和泥土的氣息。
這是她身上存在矛盾點的原因。
她跟家族的某些人一定還有聯系,能及時獲取一些情報,她離開家的時候應該帶夠了足夠的積蓄。
這是她每每都能趕在藝術團之前,從福利院、從碼頭老板、或者其他地方,將即將被買賣的畸形人們提前買走的原因。
左三丘、祝霜橋、周律的記憶里,并沒有其余孩子的信息。
但時蹤的故事里有。
他記得王媽媽那里還有很多其他畸形人。
白天明月曾在樹林里聽見“它”的聲音。
“它”想找小孩子們玩老鷹捉小雞、丟手絹、擊鼓傳花。
這些都是集體游戲,一個孩子沒有辦法玩。
這個佐證可以說明,左三丘、祝霜橋、周律他們的母親、養母,并不是只養了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