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在淮南區域,水土條件更適合柑橘的生長,我華夏先祖早就提倡因地制宜,農作物種植更是如此。
據我所知,贛南之地多為山地丘陵,少有那適合種植谷物的平地,而且此地的土地皆為紅壤,紅壤土質酸澀,只能夠種植特定的作物,就算開墾出來種植水稻也不現實。”
“秦尚書所言不假,此處地形沒有種植便立,而且土地確實乃是酸澀的紅壤,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自古以來此地民生凋敝,實在是讓下官有些苦惱呀!”
“其實知州無需苦惱,我剛剛也說過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的意思就是根據每個地方土地和水文狀況的不同,來安排農業生產事宜,紅壤確實是不適合種植水稻,但是紅壤也有自己的優勢。”
“也就是說紅壤有適合種植的作物是嗎,下官實在是不知曉。”薛弼問道。
“沒錯,剛剛我們已經有提到過的橘子,還有西瓜、黃瓜、葡萄、桃子、楊梅、李子等等,只要能夠找一二熟悉種植之人,這些農作物都是可以在山地上進行種植的。
除了這些之外,有一個作物極為適合在此地進行種植,那就是茶葉,文人喜茶喜酒,好的茶葉也自然是會受到很大的需求,此地適合種植茶葉,只要能成為規模,并且不斷的進行改良和,炒制技術上的創新,相信也能成為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
對了,如果說這里的茶葉能夠真正的,大規模一直生產下去,到時候可以想辦法向皇宮進行進貢,能夠成為貢品,也就代表著這里的特產擁有著特別的特質,之后必然是能夠賣得出價錢的。”
“原來是這樣,秦尚書真的是天才,竟然知道如此多的農業生產方面的知識。”
“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正的官員不只是要懂得四書五經,同時還要懂得百姓的民生,要如何進行安排。
薛知州能夠為百姓進行考慮,已經做到了第一步,同時你對農業生產也有自己的了解,這都是好事。但與此同時,你也必須要有一些思維方面的轉換。”
“思維轉換?”
“就像這一次,在淮南地區確實不適合種植糧食,這都是因為土地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只有長江沿線,又或者是各個湖泊,平原周圍的青灰色的土壤才適合于糧食種植。
但與此同時,這樣的土壤并不是說真的就沒用了,他也同樣有著自己的用處,只要能夠因地制宜,自然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下官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