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記載:“漢水又東經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為白石灘,縣故《春秋》之錫穴地也,屬漢中,王莽之錫治也。縣有錫義山,方圓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門,上有石壇,長十數丈,世傳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發餌術,衡數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
又據唐《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錫義山,一名天心山,在縣東北六十五里,山方圓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門,相傳為以為仙靈所居。”
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錫義山亦名天心山,“心山,漢宣帝時(前70年-前49年),北平(今河北滿城縣北)陽厥為漢中守,經此山,有棲遁意,遂不之郡。學道感瑞,見金羊,因易為姓。今縣界有羊氏,即厥之族也。山下多殊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上有石壇。”這是鄖西境內關于道教活動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武當山道教直到東漢中晚期才出現,之后能夠成為道教的圣地,更是在明朝的武當派崛起之后。由此可以證明,西漢時漢中太守陽厥隱居錫義山修道,這既是十堰境內關于道教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
這樣一個道教圣地,自然受到當地百姓的崇敬、景仰,張用能夠在錫義山上面進行駐扎著,本來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
他和當地的道教領袖,絕對已經取得了某些實質性的聯系,就算在表面上或許沒有關系,但是背地里沒有利益交換是絕對不可能的,否則他甚至連進入當地都不可能。
這是因為有這方面道教力量的幫助,所以他們才能夠在當地駐扎,才能夠在那里發展得這么好。
秦檜走在山道上,卻沒有多少人跟著他,這一次可以說是一個秘密活動,畢竟由朝廷牽頭,去招攬一個明確號稱要反叛朝廷的逆賊,在面子上怎么樣都是說不過去的。
均州知州楊彥明倒是給秦檜派了十幾個護衛,只不過這些護衛可全部都不是什么擁有強大武力的精兵,只不過是州、郡里的一些衙役,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戰斗力。
這個楊彥明也不是什么好家伙,在歷史上,金國人打到均州的時候,軍隊還沒有打過來,他九直接棄城逃跑了,作為一方父母官,完全不關注一下百姓的死活。
這也造成了當地的百姓,之后大量的被金國人所屠戮,如果不是因為金國大軍北還,均州必然會成為修羅煉獄一般的地方。
只是這一切秦檜并不知道,他看到楊彥明的時候,只是覺得這是一個溜須拍馬的小人,不過考校了一下學問,發現他還是多少有些學識,估計就是那種死讀書,中了進士,于是得到官職的人。
最后一問,還真是宣和年間的進士,之前也不是官宦人家,就是普通子弟出身,所以當了官之后,想要狠狠的撈一把,保證自己家族以后能夠享受榮華富貴。
帶著這些沒有什么戰斗力的護衛,秦檜走在山道上,說實話,秦檜并沒有任何的安全感,這一回要見的張用,可不是普通的山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