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怎么說一群人欺負一個人都有恃強凌弱之嫌。
閔昊從不以為群起攻擊下的喧囂是正義,也不認為自欺欺人的沉默可供逃避。
公理需要人們去甄別,但也不能僅僅只靠人去甄別。一切都需要追根朔源放到實際的情況當中去看。
先不論誰的對錯,事情的起始是桓憲跟二班其余同學的矛盾。他要知道這群人到底為著什么樣的驚天動地的大事鬧矛盾和別扭,以至于同學之間要相殘至此,明明才認識沒多久,何至于此
要知道對于一個腦域以及精神等級都還未完成完全覺醒的未成年人來說,精神力是何等的重要,不容有失。真是一群莽貨,真搞出問題就等著哭罷。
如果能弄清楚了矛盾,看看到底是個人問題還是誤會再想法子解決,然后大家就能握手言和好好相處這就是閔昊中尉想要達到的結局。
可偏偏當事人卻極為不配合,犟得很,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閔昊都已經拿出十二分的耐心,擺出一副其實并不適合他的知心人模樣跟桓憲溝通了,盡可能的用一些柔和并中立的話語勸導對方,引導他說出心中的煩惱及顧忌。
可這人他就是不肯說,任閔昊怎么問怎么引導甚至怎么罵都不肯說,還頭鐵地當著幾位一年級班導放狠話說不用他們管,造成什么后果讓他們罰便是了。
你說一說會死的,啊還有你知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在口不對心,嘴上叫別人不用管,但面上已經不自覺露出一副略有些委屈“反正說了你們也不會幫我”的神態了。你也要說呀,不說出來大家怎么解決
總之最后任閔昊跟諾德拜如何盤問,對方終是還沒有說出來。
這一刻閔昊中衛終是從這位平日里根本就不用怎么擔心的學生身上感受到一股子令人無力的操勞感來。原來還有這種形式的糟心,他是放心早了。
無奈他只好轉向另一邊剩余的十幾人,一個個問,總能問出什么來了吧。
閔昊先是招了旁觀的第三方問了情況,然后又招了兩位復述印證,最后才找了斗毆的另外一方當事人詢問。
這次可能是被懲罰的狠了,他們的葫蘆鋸嘴好像一下子放開了來,很順利就的就問出來了。
前因后果是問出來了,矛盾的起源仿佛也弄清楚,可這還不如不知道呢這這、這題他完全沒法解決啊。
除去斗毆二打一的情形不光彩,也確實該罰,可問題根源上也說不上誰對誰錯,各有各的理。他亦無從解決。
難怪桓憲會是那樣一個頑固的態度。看他的樣子估計一直以來都是這樣一個情況,因此都不抱希望了。說實話,真非要分個對錯,最無辜的大概就是他了。
那么是其他人錯了么也稱不上。畢竟人本能地害怕未知,害怕那些對他們擁有壓倒性優勢的可怕事物,從而選擇遠離、不親近,也不能怪他們。
閔昊可以教導桓憲不那么獨,教導對方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方式,可依舊無法直接改變對方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