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璉道“壯一點好”
他們聚在一起,說著這兩個月的新鮮事。又說京城的新鮮事。這些日子,祝纓的事情被另一件大新聞漸漸蓋了過去陛下最寵愛的女兒,五娘要出降了。皇帝和太后千挑萬選,給她選了安仁公主的兒子。做媒的是皇帝的另一個妹妹安德公主。
安仁公主自己有點驕橫,家里有了一個她,丈夫、兒子的脾氣都很乖巧。皇帝就要給女兒選個乖一點的駙馬,駙馬不必有什么豐功偉績,能跟五娘過好日子就行。
公主出降,當然要做準備的,先是冊封,皇帝給女兒封做永平公主。然后是府邸、禮儀、嫁妝。據說,太子還要親自送妹妹出嫁。
大理寺有這一樁新聞,大家說得眉飛色舞,都在猜到時候會有什么樣的熱鬧。
直到鄭熹等人下朝回來,才恢復了安靜。祝纓又拜見上官,然后才是把大理寺上下再走一遍,感謝大家在她養傷期間的問候。
即使與鄭熹談過,對自己的未來心中有數,祝纓干大理寺的活計也沒有偷工減料,該處理的處理,又把這兩個月的案卷調了來看,以期做到心中有數。從面上看,除了人變得更沉穩了些,她與以前沒有什么區別,完全看不出來是一個以不久的將來會隨著上司一同調任的人。
有了鄭熹的話,祝纓也給鄭熹做準備。除了蘇匡之外,她還給鄭熹準備了一份名單幾乎把所有空缺都給填滿了。填不滿的也標注出來,包括吏員的缺額。
三天之后,這份名單準備好了,她拿去給鄭熹看。
鄭熹問道“這是什么”
祝纓道“要是能預先將來誰掌大理就好了。”
如果是自己人呢,就留些空缺,人家手里也好有根蘿卜能釣著驢子拉磨。如果不是自己人,那就先把所有的缺都填滿,看他能玩什么花活。
鄭熹笑罵“狡獪”他對大理寺也有類似的想法。祝纓跟他想到一起了,回來就給準備上了,真是太合他的心意了。
他還是把這份單子給收下了,仔細讀著,然后指著其中幾人,給祝纓講一講“這個不要動。那個我把他調走”又讓祝纓把吏員給填滿,這一部分他不管。
過不數日,鄭熹果然把左司直調成了丞,又把蘇匡升做了司直。然后鄭熹又與裴清做了一次長談,接著與冷云聊了聊,慢慢地將大理寺缺員的名額填了個大概。祝纓看得出來,新增的人員里有了裴清與冷云的意思。
日子緩慢地過,很快又到了要準備冬季用炭的時候了,祝纓還是照著以前的樣子準備。大理寺的待遇也讓新來的官員感到了詫異難道大理寺竟是個非常富裕的地方么
秋去冬來,鄭熹這里加緊準備著,皇帝那頭如預料的那般將鄭熹調走了
皇帝非常鄭重地把鄭熹叫過來“七郎,你在大理寺多久了”
鄭熹已有了準備,答得非常的從容。果然,皇帝說“大理寺你做得很好,現在另有一件要事,非你不可。”
鄭熹問道“不知是什么事”
皇帝笑道“東宮詹事年老,總病著,耽誤事兒。你去詹事府吧。旨意這兩天就下來。一定不要辜負我的期望啊”
皇帝,鄭熹的好舅舅,把那么大個兒一個外甥調去東宮給太子當詹事了
鄭熹幾乎失態
大理寺卿,從三品,國之重臣。太子詹事府詹事,正三品,管東宮大小事務。
這是一條鄭熹從未設想過的調令。
他想過自己平調九卿里的其他任何一職,大膽一點就做夢想想去六部哪一部當個尚書。或者到地方上去,做一個封疆大吏。哪怕讓他轉做個將軍,也算是家學淵源。
以上四種的任何一種,他都有應對之策,也都規劃好了要如何施為。連怎么安排自己的人手都想好了。
猛然一道雷下來,東宮
東宮有三師三少,太子正經的老師,這些人品階也高,其中還有丞相來兼職,不是丞相的年紀也都很大,個個年高德劭,其中還有人當過他的老師。好在三師三少并不是必須滿員的,現在一共也只有三個人。
東宮是個比較敏感的地方,里面官員的任命、調動也比較敏感。甚至在皇帝年紀越來越大、太子也是個成年人的情況下,它比朝廷官員的調動還要麻煩一點。鄭熹可以把他主持的任何一個地方變成自己的天下,東宮,他還是沒把握且不太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