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鶴坦言,做了丞相之后,看事情與做京兆的時候又有所不同,想將前稿稍作修改、添上新篇。結成新集之后再發給祝纓。時間不會太久。
祝纓心道那敢情好啊
又回了一封信,先是謝過王云鶴對偏遠地區學子的關懷,然后表示自己一定會珍惜文章。王大人政務繁忙,文章晚一點送過來也沒關系,請不要熬夜,一定要注意身體。反正她看學生的五經背得還沒她熟。
給王云鶴的第二封信才送走沒兩天,劉松年特意派了信使送了一封厚厚的信過來。
來人一點劉松年的味兒也沒有,看著祝纓的眼神里滿是同情“祝大人,這是我家大人寫的”
劉松年從接到祝纓的信開始就生氣,看得人心里怪害怕的。仆人真擔心他信里寫了什么,這位小祝大人看完被氣死
哪知祝纓看完了信還能神色如常地說“你一路辛苦啦。且住兩天再回去吧。”
客客氣氣的,也不遷怒,端的是好涵養。
祝纓完全不用生氣,她自動翻譯了劉松年的嘲諷,只看劉松年信后的附件整整十六段,每段幾十到百多字不等。連唱歌的譜子都附了。
第一篇卻是個簡單的頌圣詩,第二篇是日月星辰之類,第三篇是農耕至如簡單的加減乘除歌訣、五服、九族之常識,乃至簡單的刑律,都有。
劉松年的嘲諷也很有道理傻不傻還當地民謠你不會趁機用歌謠推行官話嗎以韻律轉變來學方言是極快的。這破歌我是隨便寫的,不許署我的名
劉松年罵人的話寫得龍飛鳳舞,但是十六篇歌訣卻是整整齊齊的楷書,最后一張紙上寫了三個字識字碑。
祝纓失笑,心道哦
提筆就寫了一篇識字碑志,準備把這個就立在縣城里。她的文采與劉松年完全沒法比,于是平鋪直敘,寫劉松年真是個好人啊,做好事不留名,那怎么行我得叫大家都知道了
寫完之后,讓小吳去把小江叫過來。
小吳已經第二回去找小江了,他心里好奇極了,忍不住悄聲問“江娘子哎,江大姐大人有什么事呢”
小江哼了一聲“我哪兒知道呢”心里卻猜,難道要往那破碑上踹第一腳了
小吳討了個小沒趣兒,摸摸鼻子,與她兩個人安靜地到了外書房。小吳說“大人,江娘子來了。”
祝纓還是讓門開著,拿著一疊紙給小江看“你來看看這個,容易不”
劉松年寫了譜子,而小江必然是精通的,祝纓直接把小江喊過來讓她看譜子,問學起來難不難。
小江看著這信上的字,心道真是好字
然后才看譜子,說“很好奏唱,調子又好,誰寫的真是個人才”
祝纓忍不住笑了“下回見著了,你當面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