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纓道“要是我離開一個月大理寺就不轉了,那我這些年就白干了。明天沒有朝會,我送完你們再去。”又送了些奠儀、盤纏給他們。
父子倆也大方地接了。
祝纓道“你們忙,我就不打擾了。”
陳萌道“既還要回來,就不忙了。原是為了回鄉結廬有許多事要安排才忙亂的,現在不用忙了,我這心里,我、我才有功夫傷心。”
兩人說了些家常話,陳萌又說接下來就是把全家都搬到京城里來了,老家安排些人看守等等。又說陳放年紀也不小了,本來打算給他說親,好讓陳巒四世同堂的,遇到國喪推遲了,現在就更是只能延后再議。
陳放聽了,又是一陣難過。
祝纓問道“哪家淑女”
陳萌道“正請示他阿翁,還未有定論呢。哪知”
祝纓道“莫急,世叔將來要長眠京師,出了孝,攜新婦祭掃會很及時的。”
看陳萌穩了下來,祝纓就向他告辭,出門就遇到了施季行。
兩人白天在大理寺打照面,晚上在陳府打照面,見面都不自覺地微笑了。
祝纓道“他們父子正在打點行裝,快去看看吧。虧得你今天來,明天他們可就要走了。明天我約了給他們送行,公務你多擔待。”
施季行道“好。”
次日,皇帝輟朝,祝纓送陳家父子出京。
送他們的人不多,更多的人是打算等他們回來時登門吊唁。有幾個同鄉也來了,見面又是一種傷感。
祝纓從城外回來,才進皇城,就有杜世恩的小徒弟守在門口“您可算來了,陛下有召。”
祝纓不敢怠慢,跟著他一氣到了皇帝的面前。小徒弟跑得張口氣喘,祝纓只呼吸快了一點。她很快就平復了呼吸,向皇帝長揖。
皇帝道“去送陳萌了”
“是。”
“你們同鄉,也是該親近。”
祝纓道“不獨是因為同鄉,陳相在世的時候,沒有瞧不起后生小輩。宰相氣度。”
“你也沒有負他。”皇帝簡單地點評了一句,然后問祝纓在忙些什么。
對此,祝纓是早有準備的。皇帝登基大半年了,想干什么都有人給攔回來,他必然不能甘心的。
祝纓道“本想明天再奏的。”
“拿來我看。”
祝纓拿出了一份奏本,在旁自先說了個重點“臣請陛下旨,清查一些陳年冤案。”
皇帝挑眉“怎么說”
祝纓道“臣也是才接手大理寺,又年輕,無日不是戰戰兢兢,唯恐有負圣恩。故而魯逆案一結,就讓他們把近期的舊檔再篩一遍。嗯,有幾個案子有些疑點。不幸案發的地方都在換主政的長官,交割耗費時日,恐一時難以顧及。他們想不到、騰不出手來做,那就以大理寺為主導做這個事吧。”
皇帝道“哪些地方哦”
祝纓道“以臣僅有的一點經驗,凡一地,想立公信威義,清宿案、平冤獄是見效最快的。請陛下下旨,使百姓知陛下關愛萬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