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以洪荒為題材的小說里,往往會有一段劇情,在上古時期巫妖大戰中,眼看巫族難違天數,十二祖巫一一隕落,后土于是身化地府,憑功德立地成圣,換得一線生機。
而如今藻月的做法,某方面而言原理就與此相差無幾,或者說,她當初便是從中得到的靈感。
第四次圣杯戰爭的最后。
在被黑泥淹沒的瞬間,意識到光憑個人的意志無法與“此時全部之惡”抗衡,被吞噬幾乎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在人類本能的求生欲驅使下,在被黑泥淹沒后短短不到數秒的過程中,森藻月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潛力。
于是幾乎是完全依靠直覺的做出選擇,無需經過頭腦的分析,她就已經完成對自身的記憶情感進行剝離。
如果是從修真文的角度展開,大概就是斬道重修,在剝離了感情記憶后,她也由此進到超脫的狀態,直接完成了無情道的修行,只剩下純粹的理性。
當然了,通過這種相當于走捷徑的方式,就想一步登天平地飛升自然是不可能的。
不過然后由于虛數屬性的特質,在剝離了情感記憶后,森藻月的靈魂并未消失,相反由此得到保留。
只是如今卻處在了一個很微妙的狀態,就好像下載界面上那卡在99的進度條般,只需再來一點點的助力,就能完成最后的突破,然而偏偏卡在最后的1才是最難達成的。
而且也涉及到一些哲學上的思考,譬如繼承了她人格的黑泥,該不該視作自己本身呢
又譬如,為了保存自身而舍棄了自己全部情感記憶的森藻月,和繼承了她這一切的黑泥,二者既然同時存在,那么她們之間到底哪個才更接近“藻月”
本著“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樣的念頭,森藻月以魔術師的角度出發,拋開無意義的哲學思考,純粹以理性得到的結果,那就是只要認同記憶情感這些信息完全一致,就是同一個人,并以這個基礎前提作為共識。
然后就休眠在潛意識深處。
只不過是單純相信,繼承了她所有一切后的黑泥,既然是有著她的人格,那么自然與她有著同樣思維方式,所以最終必然會沿著她的思路,得到相同的結論。
既然如此,那就沒必要糾結哪一個才算是真正的本尊。
如同西方宗教中那三位一體的真神,雖然位格上分為圣父、圣子、圣靈三者,但由于同屬一個整體,本質相同,因此在教義中祂依舊是獨一真神,而非三個神。
如此一來,她也就不會產生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
不過為了避免出現哲學倫理方面無意義糾結,所以也默認現實活動的唯一性,也就是說會出現在現實進行活動的只需要一個就夠了,絕對不同時出現。
這樣就能避免當現世出現兩個擁有同樣記憶,完全一模一樣的人時,陷入究竟誰才算是“藻月”的糾紛。
當然,其實這種問題也基本是不會發生。
因為如同西方每個魔術師都追求要抵達根源,種花家這邊的修士們,修真的終點自然就是飛升。
所以盡管由于一些意外,讓森藻月偏離了她原本的修行道路,不得不斬道重修,但大道三千殊途同歸。
即便使用西方魔術師的方法,到了最后其實并沒有什么區別。
事實上也的確如同預計的一樣。
盡管受到黑泥的影響,或許會變得更加放飛,但整體上思維方式仍然沒有離開人格本身的框架。
而隨著在不久前,上一次回到大圣杯內部后,藻月便瞬間明白了原人格的意圖。
只要讓原人格代替作為祭品的青年,原人格就能完成飛升進入根源的目標,而她作為原人格及黑泥雙方意識的代言者,則依舊在現實活動。
畢竟真正的黑泥因為本身的概念,是無法具備完整人格。
至于原人格由于割舍了情感和記憶,在獲得究極的理性的同時,卻也因為無欲無求的超脫狀態,對現世已經沒有絲毫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