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國內的紛爭由來已久,最早還要追溯到平安時代末期。
當時大和國內的矛盾主要是圍繞著興福寺展開,當時興福寺有“大乘院”“一承院”兩個門跡,興福寺別當一職由倆個門跡輪換著來。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倆個門跡之間明爭暗斗可以說是不斷發生。
后來到了鐮倉時代,事情鬧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雙方便直接開始動手了。這個時候,幕府介入大和的紛爭,以幕府的名分做出了分配,將一承院和大乘院隔離開。
這個操作直接只是興福寺在大和國內的權威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從而讓各宗徒眾們紛紛自立,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筒井家。
當時大和國內的國眾分為宗徒眾與國民眾,宗徒眾指的便是以筒井家為首的興福寺宗徒,國民眾則是由越智、著尾等為首的國眾。
相比于前者而言,后者并沒有處于興福寺的框架之下。
然而雖然之前幕府對大和的形勢作出了處理,但是卻是治標不治本,一承院和大乘院之間的對立依然存在。
到了南北朝時期,倆個門跡之間的對立又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南北朝對抗之時,大和國內的國眾們便以兩處門跡的獨立各自加入了南北朝一方。
越智氏等國眾加入了南朝一方,而筒井家等國眾則加入了北朝一方,后者更是得到了幕府的支援,雙方在大和大打出手。由于筒井家處于大和北部、越智氏位于大和南部,所以也被稱為“南北合戰”。
仗打了很多年,但是交戰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這個時候大和國內名聲凋零,各國眾也是疲憊不堪,于是雙方決定請幕府出面主持休戰。
最終雖然達成了協定,但是這也只是表面上的安定,雙方實際上依然是誰也不服誰。
就這樣過了十多年,時間來到了永享元年公元1429年。
大和的兩個國眾豐田氏和井戶氏突然撕起了b,豐田氏后面站著越智家,而井戶氏抱著得卻是筒井家的大腿,于是雙方又爆發了合戰。
這個時候,隸屬于南朝方的秋山氏等大和國眾也加入了戰場,幕府于是又出兵支援筒井一方,雙方一打就是十年。
雖然越智氏等國眾在此戰中落敗,但是雙方也都是元氣大傷,期間筒井家當主筒井順覺更是直接戰死了。
而后筒井家更是因為家督之位爆發了內亂,使得筒井家死傷慘重,讓先前落敗的越智氏等國眾獲得了喘息之機,雙方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
緊接著,應仁之亂又爆發了。
筒井家歸屬東軍,越智氏歸屬西軍,倆邊的人又打了起來。
正是因為這錯綜復雜、由來已久的矛盾,使得大和國就仿佛是一個裝滿了火藥的木桶,只需要一個火星就能點燃爆炸。
所以筒井順廉之父筒井順賢總結了之前歷代筒井家當主的做法之后,覺得靠武力已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了,于是決定另尋出路。
當然筒井順賢的計劃并沒有得到家中大部分家臣的支持,這也讓筒井順興能夠借機上位。
然而這一切恩恩怨怨,隨著筒井順廉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總歸是劃上了句號,筒井家內部重新回歸了平靜。
而越智氏等國眾想要趁機搞事情的算盤也徹底落了空,看到筒井家大肆動員兵勢之時,還以為是要對自己下手了,于是各個慌的不行,趕緊在領內動員兵勢籠城。
大和筒井家,余威尚在
筒井順廉、石田為廣、遠藤經世三人作為使者,出使的對象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卻都順利的完成了京極高政交代的人。
等三人都返回赤堀館的時候,卻發現京極高政已經離開了伊勢。
攝津,池田城。
管領細川晴元熱情的接待了遠道而來的京極高政,算起來倆人已經好幾年沒有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