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花這會兒也睜大眼睛,一臉的驚訝“四叔,這,這”
咋突然要讓寶丫兒教村里的孩子們識字她忍不住問“我家寶丫兒只是個女娃。”
再厲害,再本事,寶丫兒她是個女娃。教自己家孩子,他們不嫌棄,還覺著好。但,教別家的娃娃還是全村的娃娃
“別家樂意嗎”陳有福問。誰樂意被他閨女教別回頭寶丫兒在村里教書,大伙兒都找他閨女麻煩。
四叔就笑起來“你們以為,我為啥來”就是因為村里別家看到有福有糧家的孩子們讀書,模樣兒、精氣神兒都不同了,心動了,來家里找他。
那他又為啥管這個事呢
朝廷很希望治下百姓開蒙。如果村里人識字,懂禮數,這就是他的教化之功,算作他的政績,朝廷會嘉獎他的。
倒不需要考出幾個童生、秀才。原因很簡單,讀書花錢,一般人家都供不起。別的不說,考個童生,要讀多少書,寫多少字單是要練一筆好字,所耗費的筆墨紙硯,就能拖垮一家人。村里人都供不起,如果供得起,就不會等到今日了,早就送孩子去私塾了。
“咱們建一座陳氏族學。”四叔端起碗,喝了口茶,慢條斯理地道。
只要村里人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懂些禮數,就了不得了。
請個先生,很費錢,他從前沒想過。但誰讓讀過書、識字的這個,是個女娃呢教教識字而已,她不會覺得被埋沒才華,一般的先生不樂意干這個,但陳寶丫兒行。
陳有福和杜金花的嘴巴都張得老大,呆呆蒙蒙的,反應不過來。
湊過來聽的兒子媳婦們,也都驚得呆住了。
孫五娘拉扯著陳二郎的衣裳,顫抖著說“寶丫兒,要當先生啦”教自己家孩子,稱她一句先生,是捧著她。但如果教全村的孩子,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先生了。
陳二郎也抖,妹子也太出息了“好,好像是的。”
孫五娘扯著他往后走了一步,湊近他低聲道“寶丫兒現在教九個孩子。如果她教全村的孩子,還能顧得上咱們金來嗎”
陳二郎愣了一下,顯然沒想到這個。
“得,得問問寶丫兒。”半晌,陳有福木木地開口。
如今家里有余錢了,寶丫兒教杏兒牛蛋他們,大房就管著她的衣衫鞋襪。閨女的日子不難過,吃穿都不缺,何苦吃苦受累去
但他不敢拿主意。寶丫兒是個聰明孩子,比家里人都聰明。而聰明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別人做不了他們的主。
“嗯。”四叔點頭,似乎沒想過她會拒絕,“村里不虧待她。如果她應了,那么每年六百斤米、六兩銀子給她。”
陳有福和杜金花再次驚呆了,這下孫五娘都張大嘴巴,說不出話來了娘喲老天爺喲這么多東西
她頓時顧不上金來了。讓金來讀書,不就是為了以后家里光景好,能吃飽飯,吃口肉嗎寶丫兒掙這么多,她一個人又吃不完,家里的光景眼看要好起來了呀
發覺這家人的震動,四叔再次端起碗,慢條斯理地喝了一口。他就說,這事能成。
這么多東西呢,咋成不了
要說正經的教書先生,要給薪俸、膳食、節敬,他剛才說的這些,請不來人。但寶丫兒不一樣。她不是正經的讀書人,也不教科舉,她就是給孩子們啟蒙而已。給她這些東西,盡夠了。
四叔算得精準,村里來識字的娃娃,少則二十個,多則四十個。不是說村里就這么多孩子,畢竟一百多戶人家呢。而是愿意讓孩子識字的人家,就那么些,其他人家的孩子都要干活呢。
按三十個孩子算。寶丫兒要教三十個孩子,那就每個孩子二十斤米,二百文錢。若是進私塾,可遠不止這些花費,所以村里人一定會同意的。
這么輕輕一打算,他的朝廷嘉獎就要來了,四叔高興得簡直要哼起來。
“那,那寶丫兒回來,我們跟她說。”陳有福道。
四叔點點頭,起身走了。
家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嗓子干啞,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