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回顧了唐朝那超凡脫俗、意義深遠的盛世之后,我們就順理成章地走向了下一個疑問這樣的盛世,究竟是如何締造的呢
當然,議論貞觀年間種種善政的論點已經很多,列舉的材料也是汗牛充棟,不可備述。基本來說,大家都可以達成一個共識李二陛下所施行的種種仁政,大多并非原創,而是從善如流,效法了前人的先進經驗。其中最為李二陛下推崇并視為榜樣的,便是上一個“太宗”,漢太宗孝文皇帝。唐初諸多蠲免稅賦、罷除勞役、節省用度的美政,都能看出漢文帝無為而治的影子,只不過在邊功上更為進取罷了。
以李二鳳自己的話講,那叫“吾德不逮于漢帝”自己的德行是沒辦法和漢文帝比肩了,只能在功業上扳回一局。
自然,以后人的眼光看,李二陛下也實在不必如此過謙。雖然二鳳殺兄屠弟逼父奪位,但孝文皇帝的老婆孩子和親弟弟不也死得不明不白么兩位太宗彼此彼此,其實難分高下。再說了,宋太宗明太宗屁股全都不干凈,大家廟號太宗的都是這么個德行,誰嫌棄誰呢
只是比較可惜的是,二鳳一生念茲在茲,都想與漢文帝并駕齊驅,因此死后群臣揣摩心意,為他敬上了“文”的謚號。漢文帝唐文帝雙雙并稱,也算一段佳話。但他那好大兒卻偏偏特立獨行,別出機杼,硬把親老子的謚號改成了“文武大圣皇帝”,不僅又臭又長,而且與齊天大圣差相仿佛,透露著一種讀書不多的中二美感。
于是自此之后,二鳳便只能是太宗皇帝,心心念念的“唐文帝”就一去不回了
孔穎達
孔學士還是大場面見得太少,聽到什么“殺兄屠弟、逼父奪位”時便已經周身顫栗,難以自制;等天音提及什么“文武大圣皇帝”、“讀書不多”時,那干脆是跪坐不穩,險些一俯身栽倒在地。
不過,諸位相公畢竟是被天幕種種暴論刺激過來的,到底也算磨礪出來了。即使聽到天音言之鑿鑿的編排大唐兩位皇帝,他們也能安之若素,如常記錄。只有長孫無忌關懷圣體,抬頭望了陛下一眼。
先前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了,李二陛下自然不會有什么動容。只是聽到那“文武大圣皇帝”的謚號時,嘴角不覺微微抽搐。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這個謚號似乎的確體現不出什么文化水準
所以究竟是哪個不孝子干的好事
這又是什么品味
眼見自己大為青睞的“文”字謚號被親兒子拿走,皇帝自然忍不住生出郁悶的怒氣,但這怒氣尚未升騰,隨即又想起天音所預言的“奪嫡之爭”、“皇后早逝”,心中更是添上了一層陰霾。
但是沒有關系。皇帝暗想,反正無論如何爭奪,下一個皇帝總是觀音婢的孩子。這幾日政事太忙,朕正該抽空與觀音婢好好談一談,讓她好好將養身體至于那幾個孩子么,更應該日日都看著,仔仔細細管上一管。
反正無論如何,總得讓他們多讀幾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