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迅速演變,飄過墨跡淋漓的大字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君人者以天下為公
朕常謙常懼,猶恐不稱天心及百姓意也
無數筆墨飄揚而過,再清楚不過的指明了貞觀朝執政的宗旨。
縱覽貞觀政要,提起“百姓”與“民本”的足有數百處,除李二陛下念念不忘之外,魏征、王珪等也時時切諫,以愛民、重民為要旨。可以說,在長久的反思與沉淀后,貞觀君臣漸漸摸到了走出南北朝困境的道路。
天命是不可信賴的,神明是難以了解的,但有一個群體永遠堅實也永遠強大,只要以他們為根基,國家就不會動搖,權威就不會失墮,昔日的光輝也將重現。
換言之,“民為邦之本”、“民固而邦寧”。
在這種種的痕跡中,我們可以窺伺李二陛下與他的臣子所著力塑造的新的正統不再是依賴于那不可揣測的天命,也不仰仗于某位神明的施舍,大唐統治的合法性,來自于它安定天下的功業,以及濟世救民的德政。
安邦定國為功,濟世救民為德,功德兼備,如何不能為帝
這一步是相當大膽、也相當激進的。貞觀以前的皇帝當然也在詔書中要唱一唱愛民的調子,但本心虔信的還是那些稀奇古怪的神道天命,為此不惜糜費重金,獻媚于鬼神。若要讓他們聽一個從不搞讖緯祥瑞,甚至拒絕封禪的皇帝,大概會詫異得無與倫比
他怎么敢的
五百年來都是如此,你姓李的憑什么要特立獨行
我們無從探知李二陛下的心理,只能中做大致的推想。在貞觀一朝中,除了顯而易見的民本思想以外,二鳳陛下所時時刻刻顯露的,是他那不加掩飾的強烈自信。這種自信源自于皇帝不世出的功績,以皇帝的話說,這叫“拂衣于舞象之年,抽劍于斬蛇之地”。李二陛下的功業實在璀璨耀眼,即使放眼整個前火藥時代,他一戰擒二王、鐵甲蕩平劉黑闥的戰例也是極為經典,足以傲視群雄的。
聽到此處,其余宰相還罷,長孫無忌拈著的毛筆卻不由微微一頓。他是軍旅中打過滾的人,當然知道陛下的軍功多么耀眼,天音有所贊譽毫不奇怪,但為何要特意強調什么“前火藥時代”
火藥又是什么
以長孫無忌的聰穎睿智,立即便敏銳捕捉到了這“前火藥時代”的微妙含義能夠以火藥來劃分時代,那這必定是極為緊要、極為關鍵的物事,甚至足以扭轉對“戰例”的定義
意識到這一點后,長孫相公大為興奮,瞪大了眼睛生怕錯過一點細節。而天幕也并不吝嗇,在談到“前火藥時代”,配上了一張研磨煅燒礦物的照片。其余宰相對礦石不甚了了,看一眼便移開目光;但長孫相公可不同,長孫家從前隋時就服食丹藥,對這些鉛汞黃白之物算是半個內行。正因為如此,長孫相公一眼便認出了這研磨的成分
硫磺、木炭以及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