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那么高尚么
因此,究其根本,還是秦末張耳、酈食其的話說得透徹,秦的無道在于“破人國家”、“亡人社稷”,但請不要誤會,反抗秦的無道并不代表對六國的忠誠;他們之所以要保全六國的社稷,以張良的話概括,那就是“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有了六國,有了六國的社稷,天下的奇謀英杰才有用武之地,他們才能在諸國紛爭中一展所長,輕易奪取富貴。
戰國時諸王求賢若渴,招攬士人從不吝惜,只要一言得用,立刻就會賞賜黃金珍奇、官職土地;
策士輾轉于列國之間,富貴權勢真是唾手可得。現在六國滅亡了,士人們再無往日風光也便罷了,偏偏始皇帝又決意全面推行郡縣、委任官吏,絲毫不留分封的余地沒有分封的諸侯王,士人們到哪里謀求官職、博取富貴喝西北風去嗎
即使是始皇帝,這樣不留情面的讓所有人喝西北風,那仇怨也結得太大了
更何況被得罪的六國策士也絕非凡俗,始皇帝或許是矯搖九天的神龍,但長袖善舞、縱橫捭闔的策士們亦是狡詐兇狠的猛虎。戰國數百年以來,策士們“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奇謀秘計不可勝言,而今同仇敵愾齊力抗秦,那又會是怎么樣的心腹大患
馮去疾記錄的筆漸漸顫抖了起來。毫無疑問,這已經是在當面直斥皇帝“郡縣”的過失。但其余也罷,郡縣制卻偏偏是皇帝最不可觸碰的逆鱗,即使前丞相王綰,也因此失意于皇帝,終究罷廢閑居。皇帝自然拿天幕無可奈何,但會不會遷怒于他人
但出乎意料,皇帝并未表現出任何的怒氣。他仰面觀天,依舊默默思索。如此沉吟片刻之后,卻低頭瞥了一眼叔孫通叔孫通的上身又是一個哆嗦。大秦一統之后,的確有不少儒道縱橫各派的士人在他面前百般游說,試圖重開分封。但以始皇帝的敏銳英察,自然立刻便窺見了他們希求富貴的意圖,因此不屑一顧,盡數拒絕。
他奮六世之余烈打下的社稷,為什么要白白分予這些好亂樂禍的妄人
可現在想來,即使自己能夠壓制住這些渴求富貴的士人,自己的子孫又能壓住么
即使都能壓住,難道又真要這樣反復纏斗下去么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可以看到六國余孽們在秦漢時秦漢兩朝截然不同的嘴臉,他們在始皇帝手下高喊復六國社稷,等到大漢定鼎后,卻從此閉嘴不言,乖乖服從新朝,再也沒有搞過任何的六國復辟。究其原因,無非是漢高祖部分的恢復了分封制,將親戚子弟立為了各地的諸侯王,為諸侯國同樣設置了丞相、御史、中尉等等官職,等同于將官職數量瞬間擴充了十余倍之多,天下浪蕩無依的士人,終于可以重溫往日的榮光了。
所以你看,自古以來,編制都是永遠的神。
這一次,不僅僅馮去疾與叔孫通茫然不解,就連側耳聆聽的始皇帝都不覺皺眉“編制”又是什么
雖然“永遠的神”云云實在不解其意,但聽起天音的語氣,似乎像是什么了不起的善政,也不知大秦是否可以效仿。
對于六國的士人來說,他們只想當匡復六國社稷的忠臣,至于這六國的王位上具體坐的是誰,那無所謂。
所以,秦朝速亡的原因很簡單,“士民咸怨”而已。士人被祖龍逼得喝西北風,所以怨恨秦朝;百姓被勞役過甚,所以怨恨秦朝;最后胡亥殺宗室與重臣如宰雞,秦朝上層的心態徹底崩潰,干脆投了了事三管齊下,才有這樣利落的亡國速度。
究其根本來看,還是始皇帝太猛烈,太急躁了。以后世的角度看,分封當然比郡縣更落后,主張分封的六國士人們也是毫無疑問腐朽且守舊的力量。但腐朽與守舊從來不代表弱小,士人們或許并不站在歷史的潮流上,但他們依舊是精明、狡詐、富有才華的。無視這些人的力量,當然是極大的錯誤。
但錯誤并不代表會亡國。事實上,即使秦二世倒行逆施,秦朝的根基,所謂天下無敵的秦軍,依舊在穩定的發揮作用。縱使士民咸怨,縱使官吏,縱使士人反心勃勃,司馬欣、章邯等名將也依舊一次又一次的壓下叛亂,為大秦爭取了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