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盤桓十余日后,皇帝車駕終于離開,取道濟北、巨鹿,折返咸陽。
與往年大張旗鼓的巡游不同,皇帝并未征調沿途郡縣的民夫清理修整道路、種植遮陽的樹木,反而下旨節制各地長吏,令其“務求清靜”、“不得妄起興作”,種種口吻力求安定,與往日好大喜功的習慣實在迥乎不同。
這樣的變化自然引人注目,難免招惹猜疑。但隨御駕西行,另一則流言卻不脛而走,一舉奪走了山東諸地眾士人的注意力據說皇帝被奸臣的謠言所迷惑,竟然要挖掘六國王陵,以此鎮壓王氣,平息天下紛紛擾擾的反秦余孽。
此流言驚爆駭人已極,登時便口口相傳,席卷南北;士人們奔走相告,所到之處無不是一片嘩然,驚恐駭異不可勝言當日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尸,尚且是為父兄報血海之仇,而且也自知是“日暮而途窮”、“倒行而逆施”,必將遭致慘報。現在六國無罪而秦開墳暴尸,其殘暴恣睢何止勝過伍子胥萬倍
非人哉,非人哉,真正是非人哉
一時間眾位士人義憤填膺,交口怒罵,恨不能侮辱皇帝自始祖大業以來的祖宗十八代。但踐踏暴秦畢竟已經是多年的保留劇目,罵來罵去也實在沒有新鮮說辭。諸生辱罵幾日之后終于疲憊,卻又生出了新的疑惑皇帝雷厲風行,但凡有意見無不是立刻推行,絕不遲疑;怎么到現在為止,都只聽到了刨墳的風聲,沒看到一點動靜呢
諸生百般打聽,終于得到了確切的消息。原來這刨墳的主張是李斯所提,而且一度說動了皇帝。若不是忠貞敢言之叔孫通博士仗義執言、拼死進諫,只怕現在旨意都已經下來了。
得知消息后諸生又驚又怒,立刻轉移了火力平日里罵暴秦已經罵得不新鮮了,現下正好有個新的靶子。他們異口同聲,齊心協力,將李丞相噴得天下罕有,地下絕無,真正是三皇五帝以來,史冊未見的絕世奸臣,萬古邪佞不要說費仲、惡來這種小角色瞠乎其后,便是烹子、自宮的易牙、開方,也只能自愧不如
當然,有奸佞就得有忠臣,隨著李斯的名聲臭不可聞,叔孫通博士的名氣也一飛沖天,漸漸已經能與古之圣人賢臣媲美。聽到風聲的士人們交口稱頌,都說叔孫通博士鐵骨錚錚,是當今罕有的諍臣、良臣,甚至有童謠不脛而走“人生百年何所道恨不早識叔孫生”
在此民謠、贊頌甚囂塵上之時,被叔孫通點名的諸位百家高士便如坐針氈了忠臣義士都親自開口懇求你們出山,為天下稍作謀劃;如若依舊高臥歸隱,豈非掃盡了賢士的顏面
這樣的道德巨棒重若千金,各門的頂尖大佬委實是抵受不住社會性死亡的風險,只能硬著頭皮帶齊弟子,迤邐往咸陽而去。
到當月二十二日,便連執意歸隱在家的孔鮒也實在頂守不住每天三十封書信的連環轟炸,雖然在家中咬牙切齒怒罵不肖弟子,還是只能乘馬車上路。孰料馬車走到中途,便能隱約聽見道路兩旁爭論不休,不時有“叔孫通”的名字傳來。
老夫子好奇心大起,遂命兒子下車打探。兒子與路人談論片刻,回來后卻是一臉猶豫。老夫子愈發疑惑
“他們在說什么”
“他們他們在議論叔孫通的忠貞義行,稱許他骨氣錚錚,天下無雙”
老頭的眼睛立刻凸了出來。
五月,祖龍車駕返回咸陽。初八、初九兩日,皇帝與留守大臣議政,稍稍料理了都城的事務,局勢安定之后,立刻開始推行心中早有的謀劃。
五月初十,始皇帝召集百官共飲,順便商議滯留的幾項大政。中車府令趙高左腳先入殿中,坐大不敬,腰斬。
五月十五,始皇帝下令召回外出巡視的長子扶
蘇,并將幼子胡亥交付廷尉監,命官吏嚴加看管。
廷尉監是鞠審宮中要犯的大獄,將皇子投入其中,無疑是極為嚴厲的處罰。但胡亥只有十一二歲,他能犯下什么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