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陛下”
出乎意料,這一次出聲的并非法家高徒李斯,而是素來以圓滑而聞名的叔孫通博士。他手撐地面,勉力開口,臉色卻一片蒼白。
公子扶蘇停止誦讀,不覺看向了叔孫博士。他心中所受的沖擊同樣極為劇烈,但畢竟是累代高門的教養,無論如何也不會有這樣的失態。眼見叔孫通搖搖欲墜,扶蘇心中詫異,卻又立即醒悟。
顯然,在“親親而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學看來,這所謂的“寧有種乎”,真正比法家刻薄寡恩的申韓之術還要可怕;這前所未有的呼號已經超出于叔孫子的想象,以至于有些反應不能了。
看來,相比于“誅獨夫紂”、“民貴君輕”的真正大賢孟子而言,叔孫子還是差了一點火候。
這樣的張皇失措實在太過顯眼,就連祖龍都不覺瞥了他一眼
“叔孫通”
叔孫通戰栗著匍匐了下去,雖然心中如鼎如沸,但開口時竟然不知如何措辭,往日的辯才靈動,竟仿佛被拋之于九霄云外了
“陛,陛下”
“叔孫博士倒似乎比朕更掛懷。”始皇帝淡淡道“說來奇怪,朕這個皇帝閱讀天書之后,都尚且不至于失態到這個地步,怎么叔孫博士這么激奮呢”
皇帝的表情輕描淡寫,但委實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了;前幾日他從天幕處兌來了這份關鍵的文件,翻閱之后真是大受刺激,幾乎在怒氣之下一腳踢翻香爐,施展破廟而伐神的老手段。
所幸泰山封禪以來遭遇過的重擊實在太多,祖龍痛定思痛心理素質驟增,居然頂住了這前所未有的驚雷;而今皇帝提起此事,心態已經大轉平和,儼然有了定見
眼見叔孫博士囁嚅不語,同樣大受震動的李斯不覺瞥了自己這位怨種同僚一眼叔孫子之所以震動尤深,倒不僅僅是因為這陳勝的言辭刺激了儒家的底線,恐怕也隱約猜測到了皇帝的手段。
顯然,皇帝為千秋萬世計,是絕不能縱容這些黔首們因為郁郁不得志而心生反義,最終云集呼應,動搖大秦社稷。但要滿足這些黔首的需求,給予他們渴求的機遇,便非得切割已有的利益不可。
那么,到底該切割誰的利益呢
想起皇帝適才所說的“摧折百家傲骨”,李斯若有所思。
當然,李斯已經是束手待死,切割與否渾然與他不相干;但叔孫博士卻是真正利益相關,不能不顧及自家那烏泱泱的儒生子弟,自是大為狼狽。
果然,在咬牙躊躇片刻之后,叔孫通匍匐求告“陛下,陛下,這些得勢的黔首,未嘗不是一時僥幸,實在,實在不必如此掛心”
天可憐見,被天音“寧有種乎”威懾之后,叔孫博士猶自心驚,好歹不敢說陳勝等是“叛逆”、“作亂”了。
始皇帝瞥了他一眼
“你以為只是僥幸”
叔孫通戰栗不敢言。始皇帝則向長子招手
“繼續念后一段。”
扶蘇俯首遵命,高聲朗誦。
當然,僅僅歸之于歷史的必然,對秦末漢初的英雄豪杰來說,依舊是不大公平的。仿佛勝敗并不仰仗人力,而是依賴于天數。事實上,秦失其鹿后的爭奪盡管只有短短數年,但委實是華夏群星閃耀之時,真正謀臣如云,猛將似雨,沒有一方不是一等一的豪杰。
自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來,七年之間龍爭虎斗,對戰雙方貢獻出了極為高光的表現。前期征戰之中,大秦軍隊發揮穩定,在胡亥趙高這堆頂級豬隊友的拉扯下依舊所向無敵,幾乎以泰山壓頂之勢壓制住了起義;直到年僅二十四歲的項羽力挽狂瀾,于巨鹿關前破釜沉舟,九戰九勝,以四萬楚兵橫掃四十萬秦軍主力,一舉而抵定乾坤。
如果僅僅列舉這巨大的數字差還不能說明這一戰的牛皮,我們可以再補充一點基本消息項羽以四萬兵馬橫掃的四十萬人,隸屬于大秦最為精銳、強干的主力,所謂鎮守邊陲直面匈奴的長城兵團。那是秦軍最后也是最強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