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唐朝以后,華夏的擁有的技術逐步擴散,蠻夷隨之崛起。當巨大的技術優勢被抹平后,艱難的僵持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不過,這里我們并不是要以此為宋、明、清開脫。人類的信息交流永不停歇,技術擴散當然是不可阻止的自然規律;但面對技術時的選擇,卻是真正出自個人的意志武皇帝時的冶鐵技術冠絕世界,領先東西方少說千余年;可這樣先進到匪夷所思的技術,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么
不要忘了,鐵器技術最早來自于亞述的赫梯,并逐步擴散至中東、中亞,華夏掌握煉鐵的時間,已經晚了西方少說數百年;而中華大陸從不以鐵礦聞名,中原所能開采到的鐵礦石,品位遠遠不如羅馬,甚至比不得中亞。
掌握著最落后的冶鐵技術,用著最差的資源,難道是靠躺著就能躺到世界第一的么
人們今天口口聲聲談產業升級、彎道超車,說白了,大漢乃至武皇帝時,進行的就是一次狂飆猛進、匪夷所思的彎道超車,頂著天時鐵器傳入太晚、地利鐵礦石太差的所有劣勢,竟爾一路反超一騎絕塵,將原本高高在上的中東與西方甩下了一千年之遠
以這樣的眼光回望,武帝時的某些政策就相當有既視感了。皇帝強行將鹽鐵國有,成立以鐵官為首的龐大國有集團,不計一切代價的為冶鐵業注入資金、賞賜爵祿;并積極與卓王孫等私有的煉鐵豪商聯合,借助商人的力量打開西南商道,獲取蜀地高質量的鐵礦石。
加大投資,搞活市場,積極通商,所以你看,人類總是這么沒有創意。
這是龐大而豪奢的投資修建于各地的高爐可見一班,也是持之以恒的投資,武帝用桑弘羊改革鐵業;而霍光秉政后誅殺桑弘羊,盡廢桑氏之法,卻唯獨在鹽鐵上不肯退讓半步。這叫什么這就叫產業政策的持續性。
這恐怕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也最精彩的產業升級案例了。它以雄辯的事實證明,技術終究決定于人而非物質,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類的力量足以克服任何技術的封鎖與阻礙,而以外力來推脫是最為可悲可笑的舉止。
正因為有了這樣案例,我們反觀華夏的后一千年,才能在對比中感覺出某種不可遏制的悲哀。
所謂“漢朝奠定了華夏兩千年的冶金技術”,這自然是大漢最光輝的冠冕;但反過來說,又何嘗不是華夏深沉的遺憾
如果兩千年來的冶金歷史都只是完善、修補而再無開創,那么數十代的后人吶,你們到底在做些什么
錢鐘書說,華夏文明總是因早熟而早衰。這是極為婉轉的諫言,卻也一針見血我們回望歷史,往往驚嘆于祖先燦爛的功業;但正因為功業過于燦爛,反而給了后人無限退縮與茍且的余地。武帝留下的遺澤太深厚、太豐沛、太不可思議了,后人哪怕僅僅享用著偉大的遺澤,都還可以保持一千年的技術優勢。
一千年的時間里,連茂陵里的尸骨都腐朽了,皇帝留下的技術還在蔭蔽著他的子孫。
但這一千年總是會過去的,祖輩的余蔭也是要耗盡的。終究有一天,華夏要走出武帝那漫長的庇護,去面對最后的風雨。
而這就是,宋,明,清,最悲哀而痛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