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對數字不算敏感,只要稍稍聯系一下上下文,也能大概估算出帶明自海外獲取的白銀量僅所謂“波托西銀礦”一地便能產出世界一半的白銀,而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流入華夏
李麗質不由抽了一口氣。
說實話,與此驚人的數量相比,那西域輸入的金銀所引發的那點小小的價格波動,簡直太不值一提了。
原本以為西域的貿易已經是天下一等一的暴利了,沒想到還有這樣賺錢賺到頭皮發麻的生意海貿的利潤這么夸張嗎
長樂公主緩緩眨眼,隱約領略到了朝中大臣在推動廣州貿易時的急不可耐。
而若以華夏一方的觀點來看待,那么與歐洲乃至美洲展開貿易以后,所獲利潤之豐沛廣袤,亦完全超乎預料。
僅以1631年一年為例,經由菲律賓、澳門流入華夏的白銀便在1400萬兩左右,大約為明朝自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統共三十一年以內,中國境內所有銀礦總產銀量的兩倍以上;至于經廣州乃至東南沿海等傳統商路輸送而入的巨額白銀,則無可計算,只能歸之為天文數字而已。
這個天文數字可以夸張到什么地步呢自堡宗改收金花銀以后,至張居正行“一條鞭法”為止,白銀漸漸成為大明官方承認的貨幣,徹底取代往日的寶鈔布帛,流通南北橫行無阻。但不要忘了,這個“朝野率皆用銀”,銀兩完全普及化泛用化的大明,它本身可是個實打實的貧銀國
某種意義上,在數千年開采以后,華夏大地缺銀比缺銅還更缺得厲害些。那銀產量這么緊缺的國家,是靠什么維持的國內貨幣白銀化
西班牙葡萄牙日本乃至帶英是啊,靠什么呢
即使以最保守、最謹慎的方法計算,由美洲由歐洲由日本乃至由印度涌入華夏的財富都是驚人的。通過日益繁榮的國際交流貨物往來,明朝的商品橫掃天下所向無敵,創造了巨額的貿易順差。在西班牙人開啟馬尼拉航線之后的數百年里,全世界各地每挖掘出一兩白銀,都會有至少四錢通過各色各樣五花八門的貿易路線,最終沉淀于大明的商賈富豪手中,成為白銀貨幣化源源不斷的養料。
以這種取之盡錙銖的架勢,無怪乎西洋人會為大明上尊號曰“銀泵”全世界生產的白銀如水一般被大明的工業抽取過來,濤濤洶涌而浩蕩汪洋,卻永遠不能滿足華夏那無窮無盡的胃口,最終盡數消失于浩蕩土地之上,卻也再不見蹤影。
彼時的人類尚且在以貴金屬計算財物。如果以此觀之,那么僅靠著東南及廣東的貿易,帶明就要抽走全世界每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新增財富。所以,什么叫“銀泵”,什么叫“貿易黑洞”,諸位大概就能領略一二了。
自然,如此規模宏大而獲利無算的貿易,在百年內以順理成章的方式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底層邏輯。當中外的往來全面展開以后,首當其沖的就是西班牙葡萄牙苦心經營的由美洲至菲律賓最后至大明的帆船航線。帶明的商品貨物百工百業隨著白銀的浪潮傾瀉而出,用不了幾十年的功夫就將航線上一切的經濟體給傾銷得傾家蕩產屁滾尿流,連骨髓都給榨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