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談何容易呢。
算了,想這些做什么,是搞事業不好,還是開女子公開做官的先風不爽
干活去干活去
這一年就這么過去了,等到了臘月底,姜麗娘請了一個月的長假,不僅僅是為了回家過年,也是為了一樁喜事她大哥姜寧,要成親了
是何夫人做的媒,娶的是本朝經學大家的女兒,姓楊。
楊氏幼年就沒了母親,父親沒有續娶,自己將幾個孩子帶大,而楊氏作為長女,很小就開始幫著父親操持家事,將家務打理的井井有條,周圍人看了都覺得非常驚奇。
楊家人沒有出仕,也不算豪富之家,但名望在那兒擺著呢,配姜家不算高攀,甚至于還有人覺得是低就呢。
外戚嘛,向來都沒什么好名聲的。
婚事還沒操持,便有人往楊家去說三道四也算是當代名儒,怎么能為了攀附外戚,把女兒嫁去那樣的人家
楊氏親自出面問詢來客“尊客是有什么證據,知曉姜氏不法嗎若如此,請往廷尉相告,如果沒有,男婚女嫁本是尋常,您又是到我家門上,來搬弄什么是非呢”
來客訕訕而退。
事情傳到姜家人耳朵里,姜滿囤夫婦也好,家中的兩個女兒也罷,都對這位素未謀面的未來姜家媳婦平添三分好感,又覺得理所應當何夫人挑的人,怎么會不好
傍晚成婚,第二日新人拜見舅姑,這才真正的見到了楊氏。
新婦生得娟秀,說話時不緩不急,處事落落大方,因為家中并非豪富,所以也能適應姜家尤且帶著幾分泥土氣的生活方式,又因為飽讀詩書,見識不俗,所以也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及時提醒費氏該當如何行事。
最重要的是,她并沒有因為姜家的腿剛從泥里而輕視夫家,沒有因為娘家的出身而自視甚高,見到宮里皇后流水似的送了種種珍稀之物出來,神色也仍舊恬淡如常。
姜麗娘悄悄跟費氏說“很應該好生謝過師母,不然,到哪兒去找這么好的人呢”
費氏也是一疊聲的應了。
姜家兩個女兒,姜皇后業已出嫁,而姜麗娘雖還沒有許配人家,但在家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故而同嫂嫂楊氏相處的時間并不很久。
反倒是楊氏的幾個弟妹,同姜麗娘見得多些,尤其是一個名叫芳娘的小姑娘,比姜麗娘小兩歲,性格活潑,人又聰敏,同她格外處得來。
因為對于她現在在做的事情覺得好奇,甚至還跟著姜麗娘溜到了城外莊園里去住過一段時間。
翻過年來之后,日子就過得快了,姜麗娘一天天的數著日子,終于等到了好消息。
宮中的侍從往莊園里去給她報喜中宮誕下皇子。
姜麗娘差點原地蹦起來。
皇帝姐夫一直都沒有納妃,之于姜家而言,自然是莫大的安慰,可即便如此,總也不如姜皇后早日誕下皇子來的穩當。
只是歡喜之余,姜麗娘又不免有些不可為外人道的擔憂,如若姐夫是朱元璋,姐姐是馬皇后,那這個孩子,不就是朱標
歷史上,朱標可是走在朱元璋前邊了啊
想到這兒,姜麗娘便什么都顧不上了,交待下屬們一句,自己騎馬入宮去探望姐姐和剛出生的小外甥。
不親眼見一見,怎么知道小外甥到底是個什么命
走到半路,就碰到宮里來的人了,皇帝姐夫的心腹“哎喲”一聲,說“這可不是巧了嗎陛下前腳打發人來給侍中報喜,后腳才想起來,得叫您去瞧一瞧啊,這不,吩咐奴婢來接您呢。”
姜麗娘心知皇帝姐夫是想叫自己看看外甥頭頂寫了什么,也不與這侍從啰嗦,飛馬進宮到了椒房殿,便見姐姐躺在塌上,臉色看著倒是還算紅潤,見她來了,不禁失笑“瞧你,跑得一頭都是汗。”
又示意宮人遞了巾帕過去。
姜麗娘接到手里,胡亂抹了把臉,便在皇帝姐夫灼灼的注視之下去看一邊兒襁褓里睡著的小外甥。
啊